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2021-07-29 09:24:50 作者: 评展|美术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期:

2021年6月1日—8月25日点评:来自意大利藏家的158件家居展品,试图叙述跨越百年的现代设计遭遇工业化的应激、抵抗、反思与接纳历程。也可看到当世界在被技术重构的同时,设计职业也逐渐被建制化。行业规范与共性保证了产品的专业性,也约束了艺术的自由度。但是,策展人或许认为许多内容属于显而易见的常识,并未特意规划游览路线,让观众迷失在时间线上。评星:三星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派、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构成主义、孟菲斯等各种主义和风格流派轮番荡涤。在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段中,人类的精英们不仅聚焦于工业生产的引流,同时用创造性的行动示范唤醒被工业早期催眠的人类意识。现代设计的历史既是对工业的讴歌和展望,也是对工业的批判和解构。正是它的存在,才能让传统和现代携手,让理性和浪漫交织,让人性重新回归。艺术与设计中的现代主义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浩大运动,本次展览是一次物证的集萃,其背后是一个个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技术发明的支撑。而那些践行的过程也是如此精彩,理想、才情、意志和机遇,构成了鲜活的历史。

展览现场。 官方图

该展览野心勃勃,陈设环境舒朗,色调饱和鲜明,接近西方大博物馆的工业设计区,场馆支柱也被充分利用作为展示各位著名思想家和艺术家金句警语的空间。所选展品也颇具代表性,都是艺术普及读物中modern到post-modern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典型作品。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次关于欧洲现代设计知识的科普,同时厘清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百年发展历程。但是,策展人或许认为许多内容属于显而易见的常识,并未特意规划游览路线。这或许是希望观众轻松随意,却使得有心者时时迷失在时间线上。毕竟,普通爱好者并不具备专业能力辨识不同组别展品的生产年代。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疑惑为何将不同展品分组陈列。是因为场馆空间的考量,还是展品色彩或者功能的搭配,还是因为同属一个时代,抑或者是受到相同理念的启发?总之,作为收费展览(特展门票60元),既无专门导览手册,亦无人候场可提供咨询,第一印象必然会大打折扣。

场馆立柱上的名人语录

不少展品当之无愧是设计史上的精品,当然也不乏一些展品令人怀疑带有滥竽充数的意味。比如,巨大仙人掌造型的挂衣架、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沙发、暗绿色大脚板坐凳、让人或躺或坐都不安生的靠椅,似乎都有点形式大于功能、噱头大于内涵的共性。作为产品,它们可能淡化实际用途,走向概念,成为某段争奇斗艳的时代里供人攀比的工具。虽然,设计的维度是多向的,观念是充满着波折、迂回和交替的,但如果造物初衷就是为了美术馆陈列,这岂不过于功利了么。

仙人掌挂衣架,1972年

笔者也曾在现场听到观众闲聊,对着某些展品指点一番,说它们在“时尚”“高雅”的表象后其实也跟淘宝爆款的无甚区别。工业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当然也催生了仿制与抄袭。那么,这场展览有责任告诉我们这些已经入史的作品究竟有着何等开创性的设计元素。这些椅子、柜子、灯具,它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还启发了什么。如果观众能够接受这些美学教育,那才真是不虚此行。可惜的是,每一件展品都需要逐个扫码,而频繁的弯腰下蹲不仅打乱整体观览节奏,使人非常容易疲惫。

展品的组合

另外,我们还知道为了抵抗工业的匠心设计必然要突显人性关怀与独特观念。那么哪些元素是一件具体展品的灵魂呢?设计师们不甘沉沦的精神又从何处彰显呢?我们不希望通过记录访谈的形式借由语言去感受,作品本身应当在相互激发彼此意义的空间中直接吸引观者的注目,触及观者的心灵。类似的引导远远不够充分。同时,笔者对在播放访谈录像的房间中撤掉座椅放上几台跑步机的操作感到十分不解。(文/小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