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员蔡煜:一位有温度的“法律全科医生”| 法匠

2021-08-05 20:40:46 作者: 公证员蔡煜:

蔡煜为市民办理公证

近年来,上海失独老人数量与日俱增,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难啃”的社会问题。对于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的蔡煜来说,往往能够最先接触到各类养老难题,也对其倾注了更多思考。

“老人的小孩、老伴已经去世,手头积蓄也不多,这套房子是她唯一的居所。”蔡煜说道,除了衣食住行的保障,还需考虑如何给予老人更多心灵上的关怀与帮助。蔡煜认为,对公证部门而言,除了要认定当事人真实意思表达,对扶养人资质进行把关,如何做好后续的监督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平时,对于一些特殊公证事项,在办结后,他定会定期跟进、回访,了解当事人的困难是否切实解决,思考还有哪些工作环节需要改进。

在蔡煜眼中,公证员还是一个“调查员”,一个“社会问题研究者”。

蔡煜工作室

实际上,早在大学时期,蔡煜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调查能力和理论敏锐性。指针拨回到1995年,蔡煜尚在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求学,他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关注到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儿童乞丐”问题。

在那个酷热的暑假,每天实习下班后,蔡煜自掏腰包买好饮料到“儿童乞丐”们经常聚集的火车站广场,一边请他们喝饮料,一边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经历,对这个特殊群体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调查,他写成文章发表刊登在全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上,呼吁加强对流浪儿童的保护,推动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建立。此后,他还参与社保基金管理调研,著文优化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以及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标体系建立等领域研究,无一不倾注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有关研究成果除发表在《人民检察》《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刊物上,还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肯定。

求学时期的实践,使得蔡煜的调查、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提高,而更加重要的是,他会对社会问题倾注更多关注,思考如何通过法律制度与人性化规则设计解决难题。1998年进入公证处后,蔡煜最先从事的是调查工作。每天一大早,他便拎着公文包,走街串巷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核查各类公证证据。“原本我是路盲,第一年我就去过一千多个单位,翻烂过N本上海地图,抄过成千上万个被调查单位联系方式、地址。”蔡煜笑着说道。

每当遇到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的难题,蔡煜总是千方百计解决,主动寻找线索,解决了很多疑难案件。有的名人案件的调查还是从旧报刊、地方志、名人日记、传记中找到线索,一步步寻找知情人与书证。每次蔡煜到小区居委会调查,居民们知道后,就一窝蜂涌上来,提出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这时候,公证员代表的就是党和政府形象。”蔡煜认为,如果能够尽心尽力为居民们提供咨询,那么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还更有利于公证核实工作的开展。

在公证这一方小窗口前,蔡煜目睹过各种各样的人生,因此更能懂得求助者的苦楚,在办理公证问题时,也就倾注了更多关怀。

一位70来岁的阿姨来咨询继承公证。详细询问后,蔡煜发现案件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继承人有几十个,阿姨又自诉得过精神分裂症。这么重要的家里大事,为什么子女为什么不陪同咨询呢?“小孩工作很忙吧?”婉转地一问后,阿姨叹了口气,说出了她的苦恼。原来,阿姨家里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儿子,工作上受过挫折后,人变得非常“自闭”。不上班,基本不出门,不与人交流,不上网,只在家里看电视,没有朋友,成为一名“啃老族”。阿姨身体不好,不高的退休金要维持母子两人生活,还要看病,非常拮据。阿姨更是担心儿子将来怎么办?听罢,蔡煜非常同情,他强烈要求阿姨请她儿子到公证处来谈心。两人足足谈了三个多小时,从人生经历、兴趣爱好、养生之道一直聊到如何回归职场、储蓄理财。最后阿姨儿子非常感动,深感后悔,握起了拳头表示要工作,要照顾好妈妈。事后得知,阿姨儿子终于上岗就业了,在一家单位当保安,收入不高,但工作稳定,阿姨解决了一个多年压在心头的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