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面对无助的老人,蔡煜也多次帮助遭遇特殊困难的孩子,他曾遇到一位极具音乐天赋的脑瘫儿童。小男孩从小由外婆抚养,虽身体患疾,却始终未放弃音乐爱好,并凭借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秀成绩。但他在受邀参加欧洲音乐会比赛时,因爸爸下落不明,无法提供同意出行证明而犯了难。蔡煜非常同情,小男孩身患重疾却能有如此成就,不能参加比赛的话太可惜了!但如何解决却是个难题。思索再三,蔡煜指导小男孩的外婆补充小男孩爸爸下落不明的证据,并指导其妈妈将有关情况如实发表声明,并予以公证,最终顺利办成出国比赛手续,助力小男孩实现了这次比赛的机会。
蔡煜接待过为规避税收与购房政策而多次结婚离婚的岳母与女婿的委托公证、办不成变性手术知情同意书公证就要自杀的男青年、判处死缓的囚犯同意未成年非婚生子女随生父出境的声明公证、无国籍人继承遗产的公证,三教九流、各色奇葩案件,见证了人生百态、生活的甜酸苦辣。基于此,2013年,杨浦公证处成立“蔡煜工作室”,目的就是探索运用公证调解功能化解以遗产继承为重点的社会矛盾纠纷。如此专业的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尚属首家试点单位,填补了国内公证调解领域的空白。
“其实调解并不是公证员的必需工作,但如今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老百姓个性化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一些财产公证的时间节点往往是家庭矛盾大暴发时期,这就需要公证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促成矛盾纠纷的最终化解。”
蔡煜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书柜
而蔡煜在调解方面也大有技巧。他介绍,如果仅仅是按照书本上介绍的调解程序操作,看上去很规范,其实能真正调解成功的情况少之又少。蔡煜表示,在调解过程当中,公证员既要符合国家基本的法律规则,同时,讲述的道理、调解的方式也要让老百姓易于接受,针对不同调解对象,采用不同的调解方式,“一定要接地气,让老百姓口服心服。”
在蔡煜的办公室里,有架占据了整面墙壁的书柜,各色书籍资料琳琅满目。中间一排书柜里,一些泛黄的纸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薄薄的纸张分别覆着塑料纸。蔡煜轻轻捧起一张,在书桌上展平,透过斑驳模糊的字迹,原来这是一份1952年的结婚公证书。
蔡煜淘来的珍贵公证历史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人民法院公证处办理了几万件的婚姻类公证,那是因为在1952年12月22日前,上海没有婚姻登记机关,故仍延续民国末期兴起的上海公证结婚新风俗。”蔡煜起身在书柜中翻找着他“淘”来的文献资料,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张发黄的结婚公证书,在那个时期“结婚公证书至少有三个格式,单单是这个公证人图章(签名)至少就有四种款式。”蔡煜神情专注地沿着公证书一寸寸扫过,眼神中满是挚爱。
这些珍贵的公证历史资料是他花大价钱自费从各地“淘”来的,是进行中国公证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写好中国公证历史,蔡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四处求访资料,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几乎天天熬夜写作。经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编撰,2019年4月,《中国公证史编年(1902-1979)》正式出版,该书一举填补了中国法律制度研究空白,荣获当年第六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并被国际著名出版社购买英文版权,目前正在进行英文版翻译工作。
蔡煜著《中国公证史》编年
蔡煜还喜欢阅览名人传记、日记,他曾经为花40块钱买到一位中国公证行业已故“老法师”的生活照而欣喜不已。曾经为了帮助一位没有证据的文艺界名人亲属办理落实政策的公证,将近三年,几乎每个星期,蔡煜都要到有关图书馆、档案馆翻阅与其有来往的人物传记、找资料、查旧报刊,大海捞针式地寻访知情人......孜孜不倦,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