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主城封控小区看“日常”

2021-08-05 23:15:03 作者: 南京主城封控

“菜到啦!”8月5日清晨6点,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所街,三辆车大型面包车准时停靠在吉庆家园小区门口。车上装的,是小区居民一天的蔬菜肉食。卸货、分装、统计……一个小时后,160名志愿者将挨家挨户进行配送。

这样的场景,在吉庆家园已持续了一周多时间。7月28日,吉庆家园小区出现确诊病例,61位居民集中转移到隔离酒店,整个小区实施封控管理。吉庆家园总共30栋住宅,1173户、超3000名居民。封控后,居民日常生活如何保障?成为社区“头等大事”。 距离吉庆家园最近的大型农贸市场是所街菜场,每天凌晨三点,城市还在酣睡,这里已是灯火通明。根据头一天的“接单”,经营户争分夺秒分类打包。7月24日下午,接到建邺区商务局应急保供通知后,所街菜场立即动员成立应急组,28名经营户当场报名。菜场按照蔬菜、水果、水产、肉类分设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配送菜品价格、质量、品相的全面把控。 “今天的配送数量是1040份,包括一份金锣肉、一份奥尔良鸡丁,长寿菜、秋葵等四份素菜和一份香蕉、一份汤菜。”所街菜场负责人李锡柳介绍,每天下午2点确定第二天配送的品种和数量,凌晨3点打包,6点开始配送。“我们要求经营户提供的所有菜品必须都是特级菜,每天按照两荤四素一汤一水果的标准,全力保障封控小区居民吃得饱、吃得好。” “来喽!”每天早晨七时许,吉庆家园北门门口,随着送货司机的一声吆喝,志愿者们纷纷上前,卸货、登记、分发,然后开始挨家挨户的配送工作。正当酷暑,超过30摄氏度高温下,志愿者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拎着几十斤重的物资袋,扑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打通生活保供的“最后一米”。

“送生活物资、清理垃圾、买药送药、帮拿快递、提醒测温……居民需求就是指令,我们24小时待命!”建邺区总工会机关志愿者陈宗照说。他负责的仲夏苑6栋20单元,6层楼没有电梯,每天早晨单是送菜和收垃圾,就要来回十几趟。8月3日是陈宗照60岁生日,穿着透湿的防护服,对着隔空举杯的小孙子,他说,“爷爷在帮助有困难的人们,疫情结束,爷爷就回家。”

在吉庆家园小区,有许多像陈宗照这样的机关干部志愿者下沉一线,日夜忙碌。7月29日,按照建邺区委部署要求,全区160名机关干部迅速集结,奔赴吉庆家园,组建封控工作专班,人员当天全部上岗,迅疾开展志愿服务。 “紧要关头,党员干部必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冲锋在前。”建邺区国资办主任、吉庆家园封控工作专班组长於金勇介绍,当天专班就搭建起合协调、现场处置、医疗协调等8个服务组,来自全区不同部门的“满天星”迅速聚成“一团火”;紧接着,160名全副武装的志愿者连续开展了三轮“扫楼”,每家每户几口人、人员构成等基本信息,全部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封控期间,健康监测是“头等大事”,截至目前,专班已完成全员核酸检测三次,每天下午2点采集所有人员体温情况及相关症状,逐一梳理汇总,一旦发现异常,迅速果断处置。 吉庆家园是一个建于2003年的老小区,老年人多、特殊人群多,单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70多人。通过走访摸排还发现,重点疾病患者10余人。特殊人群的有效救助,是群众最切身、健康最攸关的现实问题,吉庆社区专门安排两名网格员负责特殊人群的就医联络,全程陪同,点对点服务。 7月31日,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在吉庆家园上演。当晚临近零时,网格员董黛接到一通紧急求助电话,仲夏苑1栋2号一位86岁的独居老人消化道大出血。董黛一面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上报信息、联系家属,一面穿上防护服,向老人家中赶去。8月1日凌晨1时许,老人顺利送达鼓楼医院江北分院治疗,早晨6点,老人的儿子、南京脑科医院医务工作者下了夜班赶到,“麻烦你们一夜,感谢所有工作人员。” “千言万语在心里,好人一生平安!”逢春苑1栋2单元一居民肾细胞癌晚期已全身扩散,需定期前往医院治疗。社区联系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将疼到不能走路的居民从5楼抬进了救护车。8月4日,居民出院回家,该居民的爱人流着泪说。 封控初期,也曾有居民抱怨和不适应。一志愿者回忆,封控第二天,有居民不听志愿者劝阻,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下楼散步;还有居民担心没得吃,一天下了几单外卖,来不及配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