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坚守担当

2021-08-13 15:24:05 作者: 不一样的岗位

一家三口分赴不同的抗疫“战场”

不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坚守担当

李霞云(中)加班加点核查人员信息。 通讯员 吴小荣 束佳玲摄

在溧水区有这样一个“抗疫家庭”:丈夫张远海是中共党员,在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晶桥供电所工作;妻子李霞云,中共党员,在溧水经济开发区民政办工作;两人的儿子张鹤,入党积极分子,溧水区石湫派出所民警。疫情发生后,他们一家三口分赴三条抗疫战线,书写着一个“硬核家庭”的勇敢与担当。

晶桥镇位于溧水区南端,人口4.1万,这段时间以来,接电和保电的紧急任务一次次落到了张远海肩上。

疫情发生后,南京紧急开展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晶桥镇共搭建了13个核酸检测点,急需接电。7月21日清晨6点30分,张远海便组织供电所全体党员和台区经理,分成7个小组奔赴13个检测点,到中午时分,所有检测点全部通电。

接电工作完成后,张远海不放心,又来到晶桥中心小学核酸检测点。这个检测点要完成6000人的检测任务。老张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贴地标线,设隔离栏,摆放登记台、检测台。所有布置工作完成后,他又过了一遍流程,确保万无一失才离开。下午4点,核酸检测正式开始,老张顾不上吃饭,奔走在各个检测点的保电现场。随后的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核酸检测,他也都坚持在现场进行电力保障。

7月27日凌晨5点,张远海和他的队友们又接到紧急任务——为4个自然村的80个集装箱通电。他们当即出发,到当天16点便圆满完成使命。

张远海的家距离晶桥供电所有20多公里,距离儿子张鹤工作的石湫派出所有十几公里。疫情期间,为节省时间,供电所成了老张的家,派出所则成了小张的家。只有李霞云每天回家,但到家时也都是深夜了。

李霞云在民政系统工作,负责社会救助及养老服务。她所在的溧水开发区,在禄口机场工作的人员有将近200人,密切接触者多,信息摸排工作难度很大。李霞云不仅要参与村卡口值班,还要带队摸排周边返乡人员信息,入户宣传防疫知识、发放卫生防疫宣传资料,上街巡查,为居民代购物资……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日均几百个电话打到手机发烫。

和父母相比,张鹤的工作离危险最“近”。作为一名基层民警,他负责管辖片区的人员排查和维稳工作。7月20日晚,在一名确诊患者居住过的小区里,张鹤和同事4人用一整夜时间,逐层逐户逐人进行排查,厚重的隔离服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挨家挨户敲门登记信息时,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他们还需要耐心地解释、劝导。

疫情发生后,一家人没再见过面,交流只能靠名为“我们仨”的家庭微信群。这个群白天静悄悄,只有到了深夜,当儿子回到所里整理完一天的工作后,才能跟父母聊上几句。

这两天,家里又传来一则噩耗:张远海83岁的岳父去世了。“在医院救治了一个月,终究没能挺过来。”最让张远海和妻子难过自责的是,因为每天奔忙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没能陪伴老人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而老人在弥留之际还安慰他们:“你们不用过来,工作要紧。”

张远海说,岳父也是一名老党员,他在弥留之际嘱托自己一定要替他保管好的东西,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那是岳父一生的骄傲。张远海表示,自己会铭记作为党员的这份责任和担当,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做好一线抗疫工作。

南报融媒体记者冯兴

通讯员吴小荣束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