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30米纪录!一名研究生咋就成了“西北钻王”

2021-08-17 12:50:08 作者: 创30米纪录

作者 | 张成凤 王学锋

头戴安全帽、指甲全是泥、手指脱皮皴裂、鞋底裤子被浸湿、脖子被晒得红肿……这就是刘鑫的打钻日常,朴素得连当地村民都看不出来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

刘鑫主要从事土壤水分贮存量和地下水及其同位素变化规律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他是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打土钻超30米的纪录保持者,被同门师兄、师姐戏称为“西北钻王”。近日,他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佳毕业生称号以及唐立新奖学金。

刘鑫野外打钻期间取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打坏特钢钻头10余个

打钻时每隔20厘米要进行一次土壤样品取样。一般来讲,石头层在13米左右,而试验所测的同位素氚峰值在20多米。为获取含有该同位素的土样,必须要打穿石头层,而且打得越深,结果就越有说服力。

研究生期间,刘鑫几乎用双脚丈量了整个黄土高原,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采集样品和现场测试,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打坏特钢钻头10余个。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刘鑫很少雇佣工人,况且这种高强度的打钻任务,也几乎没有工人愿意干。为节约时间,刘鑫经常是早上5点起床开始打钻直到晚上9点,午饭一般是馒头和水,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在打钻现场眯一会儿。即使如此疲惫,他还坚持当天的土当天称完,经常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

刘鑫表示,野外打钻尤其需要坚强的体魄和意志,这也正是他每天坚持跑5公里的原因。虽然做野外试验很辛苦,但只有获得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才能开展后续的机理研究。为此,3年里,他攀过雪山、走过草地、踏过沙漠,爬过最陡的坡、下过最深的沟、啃过最硬的馍。

千次抽提成就实验室小能手

稳定同位素分析通常需要抽提大量的土壤样品。一般来讲,试验精度达到98%即满足要求。但是刘鑫认为,做科研就要尽最大努力提高精度,要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对于该试验,他需要用时一周、多做200次土壤水分抽提,才能将精度提高1%。为了测氢氧两个同位素,他做了1000次土壤水分抽提。经过反复试验,他将试验成功率从最初的2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成为了实验室小能手。

但刘鑫的科研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英文文献花了快半个月还是一知半解,常常是读了这头忘了那头。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写英文文章漏洞百出,被师兄带着在小板凳上一次次修改文章的场景。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研二时,刘鑫发现自己更喜欢“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效益”这样路径的研究,于是他更换了研究方向。

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他刚开始充满了恐惧,甚至担心无法达到毕业要求。慢慢地,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他不仅战胜了恐惧,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3篇。去年6月,他参加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第十三届博士论坛,作为一个硕士生,还获得了优秀奖。

在学习室,同学们常常看到刘鑫奋战到凌晨一两点的身影。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文献,不仅读本专业文献,还读其他交叉领域的文献,文献阅读量达1837篇。一次在贵州看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刘鑫脱口而出的是“离子成分、水化学组成”等名词。刘鑫的师弟表示:“师兄对待科研极其严谨认真,从阅读文献到实验操作的每一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刘鑫看来,阅读文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等,目的是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规律并开展研究,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忘不了乡亲们满眼的期待

在野外,刘鑫看到村民不得不依靠水窖储存雨水,缺水时需跑到几十公里外打水喝;看到水质不佳,氟斑牙、砷超标等问题困扰着当地百姓;看到黄土高原地区水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不仅面临地下水水量减少还面临水质恶化,他下定决心研究黄土高原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和水质特征,弄清该地区地下水中的溶质来源。

有一次,为了取250毫升的水样,他沿着村民指的方向爬了五个小时的山,硬是紧贴山壁将身体探入宽度仅有40厘米的缝隙取水。由于取水时间依赖于泉水量,在夹缝中经常需要保持半小时一动不动。有些地方连村民都没有去过,遇到蛇是常有的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