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基层康复站暂停开放 康复服务送上门温暖沉默的少数

2021-08-18 18:38:54 作者: 疫情影响基层

自去年4月份脑梗再次发作,经住院治疗后回家休养的张老伯,就由爱人沈阿姨用轮椅推着,成了金海街道康复站每日必报到的康复对象之一。受疫情影响,家门口的康复站暂停开放已经有两周左右了,服从疫情防控新形势,沈阿姨特别能理解。但她怎么也没想到,康复站暂停开放,康复治疗师却把康复服务送到了家里。

“这个手没有蜷曲,恢复得不错。试试拿个瓶子,看能不能拿住。”

在金水丽苑小区张老伯家,来自金海社区卫生服务院的康复治疗师张玲正在教张老伯的爱人沈阿姨,利用家中常见的牛奶瓶等,让张老伯练习单手抓握。除了现场指导如何帮助张老伯松动四肢关节,张玲也现场示范手上、脚底关键穴位的按摩方法等。在了解张老伯在家期间的康复训练情况后,张玲也不忘嘱咐沈阿姨,注意在家锻炼的时间、强度,尽可能确保每天适当的室外活动时间等。

张老伯今年74岁,患有脑梗3年多,去年4月份再次发作后,张老伯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行走、不能说话、不能独立吃饭。去年下半年,沈阿姨带着张老伯来到家门口的康复站,开始了日常的康复训练。

“因为家属照顾得好,刚开始来的时候,张老伯正处于反对独立期,对家人过度依赖。”张玲介绍道。来到康复站之后,看到其他康复对象都在积极训练,张老伯也开始有了信心。“我们每天都去的,上午锻炼一会,中午回来休息下,下午再锻炼一会。”沈阿姨表示,“坚持锻炼,希望他脑梗不要再发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张老伯恢复得不错。在康复站,借助辅助器材,张老伯已经能站起来走100米左右。尽管手上的力气不够大,但也勉强能自己吃饭了。因为疫情防控新形势,8月初康复站暂时关停,张老伯有序的康复训练被打断。

在家的两周,张老伯有没有坚持锻炼?没有康复器材,张老伯恢复得怎么样?作为康复站定期康复对象,张老伯的情况不仅记录在册,也始终让康复治疗师挂怀在心。

上门之后,张玲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沈阿姨的照顾下,张老伯的肢体康复训练一直在坚持,也恢复得不错。在家不借助辅助器材的情况下,张老伯也能独立走50米左右。

“但是语言康复一直不太好,这也是家庭康复比较容易忽视的。”张玲介绍道,在康复站张老伯已经可以发“啊”“哦”的音了,现在似乎又忘记了。“语言的康复也不能松懈。”张玲提醒道。

“我就按照医生教的,给他弄弄。”对于康复站送指导上门,沈阿姨连连称谢。康复服务送上门,温暖的是像张老伯、沈阿姨一样的沉默的少数。无独有偶,近日北唐康复站就收到了一封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对于康复站送服务上门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受新冠疫情新形势影响,奉贤区42家基层康复站自8月4日起全部暂停开放。尽管没有强制要求,不少基层的服务站主动跨前一步,“根据康复对象的情况,通过电话随访及上门指导的方式,来延伸康复服务,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恢复信心。”区残联康复服务科科科长朱娜表示。关闭期间,各康复站也坚持做好器材的消毒保洁工作,等待疫情形式的进一步好转,等待康复站再次向有需要的市民开放。

来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