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立医院潘胜奇:ICU里,他守护生命不停歇

2021-08-19 10:05:13 作者: 青岛市市立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台雪超

踏入重症医学科(ICU)的那一刻,他便将心血和汗水浇灌给了自己挚爱的医疗事业,奉献给了他的每一位患者。56岁的潘胜奇现任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主任,这个典型的山东男人,不善言辞但心怀热忱,带领医疗队鏖战抗疫一线时无惧无畏,发挥专长救治患者时竭尽全力。

他用医者担当与大爱护佑生命健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青岛好医生”和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为他的职业生涯,再添荣光。

“职业使命让我不退缩”

疫情肆虐一年有余,人们的生活仍在受到影响。回想疫情袭来之初,挺身而出的医务工作者人们不能忘却,“不能退,只能上”——坚定有力的决心人们无法忘怀。

时间拨回到2020年,大年初一,作为青岛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潘胜奇带领队员们紧急援驰湖北黄冈,奋战在阻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

自1995年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成立重症监护室,潘胜奇便是其中一员。经历过无数艰难凶险的时刻,这次疫情当前,潘胜奇责无旁贷扛起驰援大旗。

他说:“职业使命让我不退缩。”

医疗队抵达大别山的当晚,就接到紧急启用的指令,当时很多医疗用品还在仓库,病房也不符合卫生标准。由于暖气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当地湿冷的天气着实给习惯了暖气的山东队员们一个“下马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改造成黄冈版“小汤山”医院,潘胜奇和队员们昼夜鏖战,紧急筹备医疗设备和物资,完成了“三区两通道”。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奋战,首先在四楼改造出了两个病区的感染隔离病房。

潘胜奇所在的西区主要救治的危重症病人,他们当中有消化道出血、白血病、气胸、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和做床边血滤的病人,病情复杂、发展变化快,救治非常困难。一次,一位70多岁肾衰合并感染的老人出现了呼吸衰竭,潘胜奇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老人做了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他距离病人最近的距离只有40厘米,随时有分泌物喷溅的可能。气管插管成功后,顺利连接呼吸机,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从最初的70%很快上升至90%,一个生命就这样绝处逢生。

作为队里最年长的医生,一班6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能拧出水来,脸上尽是口罩、护目镜勒出的压痕。几近体力透支,但他从来没喊苦叫累。有时为了确保病人各项指标和呼吸机参数的稳定性,守在病人床旁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

作为专家组成员,他还先后前往黄梅、武穴、红安等三个县级医院指导防控工作,逐个病区查看情况,提出意见,有时返回驻地时已是傍晚,次日凌晨又奔赴医院完成交班工作,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70余天与新冠肺炎病毒鏖战的日子里,潘胜奇以无言大爱,“最美逆行”的背影,书写了医者大爱的使命担当。

“早都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常态”

告别武汉,回到青岛,潘胜奇的压力虽减少一截,但ICU里还有他放不下的患者,迅速调整状态后,他继续投入到工作了30多年的战场。多少年来,潘胜奇不论白天黑夜,不论休息日还是节假日,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随时进入紧张缜密的工作状态,竭尽所能挽救生命。“早都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常态。”简单平淡的话语欲将所有的奉献和坚守轻描淡写,但在面对各种类型的急危重症患者时,他都严阵以待,一丝不苟。

19岁的小博,高考结束后,在驾驶摩托车时意外遭遇车祸,导致肝脏破裂,当地医院紧急行部分肝脏切除术。由于创伤严重,残余肝脏仍有持续出血并出现了危重情况,于是转入市立医院救治。术后,病人返回ICU。复查CT显示仍有肝周及腹腔积液,但无新鲜出血征象,反复出现严重低血糖、发热等症状。

危重症术后的监护治疗,最是考验综合救治能力。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潘胜奇组织了多次全院会诊,周六、周日也靠在监护室里,他针对患者生命指征参数、化验指标的改变及时给保肝、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使危象及时得到纠正。经过3天3夜的抢救,小博渐渐好转并转入肝胆外科病房治疗。一个月后,出院的小博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启崭新的人生,这让潘胜奇倍感欣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