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寒风中的一丝温暖

2021-08-21 12:04:00 作者: 随笔 | 寒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2021年第14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276期

转自:中国审判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文 | 四川省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玲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冬天的寒风是萧瑟、凄凉、无情的。但是,发生在寒风里的一个故事却温暖了我的心窝。

记得那是1999年,我在四川省屏山县人民法院民庭担任书记员。庭里有三名审判员。其中,庭长、副庭长各一名。庭长是刚从人民法庭调回院机关的一名资深的老庭长。彼时,老庭长受理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案件。因双方发生纠纷的地点、住所地均在距离法院50余公里外的夏溪乡。为了能够准确了解事发经过,庭长决定带领全庭人员前往该乡调查、核实案件情况。

深冬的上午,天空阴沉沉的,西北风撕扯着楼顶的电线“呜呜”作响。临行前,庭长告诉我要穿厚一点的衣服,夏溪乡比城里温度要低几度。听了庭长的话,我便赶紧回家换上羽绒服,匆匆忙忙赶回庭室。随后,一行4人便坐上了开往夏溪乡的公交车。

20世纪90年代,交通尚不发达,路况也不好,法庭办案条件有限,下乡办案时主要靠乘坐公交车、搭乘便车或者步行的方式。干警们跋山涉水、风里来雨里去,足迹踏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

路上,呼啸而来的冷风透过车窗的缝隙肆虐着往车里灌。寒风刺骨,刮得脸、耳朵生疼。见我冷,庭长赶紧把车窗拉紧,扣好。

去夏溪乡的那段路并不好走,一路颠簸,经过2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到达。

“从咱们乡开往县城的车就只有上午和下午两班。如果你们今天没有赶上下午的车,那就只有等到第二天才能乘车回去!”好心的师傅在下车前提醒我们。彼时,已经12时30分了,我们一行4人找了一家路边面食店,随便吃了几口面,便赶紧动身前往当事人所在的村子。

进村后,我们立即着手打听双方当事人的住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被告家中。这是一起因房屋烧毁而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庭长通过询问被告,并与村干部核实,了解了被告的家庭及财产状况。为了确保能够掌握真实准确的案件事实,庭长决定去事发现场绘制一张示意图。

在村干部的指引下,我们步行来到事发现场,远远地就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步履蹒跚地向前走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在风中晃动着。

寒风中,老人的身形显得如此凄凉而孤独。

“老人家,这么冷的天气,你一个人在这儿干嘛?赶紧回家吧!”

“我就在这里看看,一会儿就回去……”老人答道,手指指向了他左前方的一片狼藉处。

随着老人指向的方位望去,眼前的情景让人痛心:烧焦的房梁横七竖八地堆在院子里,墙面已被熏黑,屋顶早已不见踪影,屋子里面杂乱不堪。

仔细打量老人,他清瘦而憔悴,颧骨很高、两鬓已白,一张饱经风霜、满是皱纹的脸暗淡无光,那满脸的皱纹像树皮一样粗糙。大冷天,老人一身破烂不堪、薄薄的单衣,脚上没有穿鞋,眼中满含泪水,拄着一根拐杖瑟瑟站立在寒风中。见状,庭长立即主动上前询问。

经询问得知,眼前这位七旬有余的老人,便是这处已经烧毁的房子的主人,也是本案的另一方当事人。老人膝下有三子,孩子长大成家后,老人便按照农村习俗,将房子平均分给了三个孩子。老人随小儿子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谁成想,连自家的房子也因为邻居的过失被烧毁了。

“老人家,不要太难过了!我这儿有点钱,你先拿去买点年货吧!”看着老人,庭长毫不犹豫从口袋中摸出仅有的一张100元钱递到老人手中。

“我这儿也有一点,老人家,您拿好,买一双棉鞋过冬吧!”“我这儿也有,您去买一件厚棉衣吧!”我也从包里拿出钱塞到老人手中。

一份份爱心凝聚成一股股暖流。老人被我们的暖心之举感动了,伸出颤抖的手,接过钱,眼含热泪,口里一边重复地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准备跪下。庭长迅速走上前去,赶紧扶住老人,连声说道:“使不得,老人家!您要相信,法院一定会公平、公正、依法处理这起案件的……”老庭长一边搀扶着老人,一边和老人真切地说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