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孩子溺水时不会呼救,不会挣扎,能否存活取决于这2点

2021-08-23 15:26:17 作者: 家长注意:孩

编剧擅长编织浪漫的“英雄救美”桥段——女主不慎溺水,双手使劲扑打水面,不停哭喊着“救命”,男主恰好路过,听到求救声奋身一跃。

但现实的溺水往往平静得多。

从呛水到溺水的过程非常短暂,溺水者很少出现呼救和挥手现象,如果没人察觉异常,不到一分钟就会沉入水中。“家长、成人在岸边玩手机,孩子却在眼皮底下溺亡”的新闻令人愕然,但也警醒大众不要误解真实的溺水状态。

△8月3日,揭阳一女孩在泳池内溺亡,身旁女子均未发觉异常

意识淡薄致溺水事件多发

溺水是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4岁和11-14岁属于高危年龄段。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了95%以上。除了水库、池塘、溪边、海边之外,配有救生员和安全设备的游泳池、水上乐园也成为了溺水的高危场所。

事实上,很少人会担心自己和溺水扯上关系。广西幼儿园教师曹慧莹在调查研究中指出,目前幼儿园开展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通常只是走个过场,形式化大于实践性。而且,幼儿年纪偏小,这类型的安全教育难以让孩子们意识到水的深度和水会构成的危险。

尤其是农村地区,不仅危险水域隐患多,安全系数低,家长的疏忽与不重视也是溺水事故多发的一大原因。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玩水管教不严,家里老人不识字,无法通过防溺水手册提高危机意识。

这些急救方法被一一“打假”

8月初,湖北广水一名男子因劝阻两名小孩野泳,获得网友点赞。不过相比于预防溺水,有些地区政府或游乐区域更注重溺水急救的培训。然而,遇到溺水者该如何急救的问题,普罗大众对其认知尚浅,而一些网络科普还堂而皇之地传播错误事实。

△今年河南暴雨期间,“倒挂控水、艾灸肚脐”观点被官方辟谣

权威媒体也被发现存在错误引导。

上个月,微博认证为“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急诊夜鹰一连13天催促央视新闻 发布正确的溺水急救博文,指出央视科普“溺水者需要控水施救”的错误做法影响恶劣。

不可否认,倒挂控水、膝顶腹部等方法是曾经的“正确方法”,中西方都有过探索。但随着急救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现代心肺复苏的出现,急救专家发现,控水操作不仅不能有效救人,还可能导致溺水者胃内容物流出,堵塞呼吸道,错过心肺复苏的最佳时间。

△被网友纠错的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中国消防早前溺水急救科普视频截图

心肺复苏需遵循A-B-C原则

两个因素决定溺水者能否脱离险境:一是溺水者是否可以迅速离开水面,二是溺水者是否得到适当的复苏救援。

待在水里的时间越短,急救到恢复的间隔越短,预后就可能越好。但心肺复苏的流程也不容有失,如果力度不够、按压太浅,同样是在浪费溺水者的黄金救治时间。

急诊夜鹰提到,发现溺水者时,不能贸然下水救人,周边群众要及时寻求医学和急救人员帮助,充分借助救生工具,确保施救者的安全。

今年发布的《儿童溺水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下称《共识》)指出,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在场人员应遵循心肺复苏的三个急救原则,即A-B-C(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共识》截图

《共识》提到,首先要检查溺水者是否对刺激有反应,为保证溺水者气道通畅,救援者应该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杂物,再使溺水者以仰卧的姿势躺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