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推出的“人和海淀”诉源治理需求响应平台,经过半年多平稳运行,已形成对外服务群众,对内联系法官的新载体。近来,“人和海淀”还拓展线下服务,成立的普法宣讲团让法律资源以一种便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到百姓身边。更为基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提供更多解决渠道。
警法联调
将矛盾化解在社区基层
近来,刘老先生的儿子儿媳因感情不和正在闹离婚。刘老先生和老伴曾出售自有住房一套,一部分售房款由儿媳张女士代为保管。老两口要求张女士归还售房款,可张女士表示有200万元用于注册公司,其余款项用于给孩子上辅导班、替刘先生还债等等,拿不出钱来。
老两口没有办法,便向社区民警寻求帮助。很快,社区民警对纠纷进行了居中调解,并由海淀派出所通过“人和海淀”诉源治理需求响应平台,向海淀法院发出协调处理民事纠纷的需求。
海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系统上看到了这条工单,及时将其派发至民事审判二庭予以办理。该庭副庭长蒋凯宇下沉到社区警务站,民警也将刘老先生夫妻俩,以及闹离婚的儿子儿媳约了过来,以警法联调方式对纠纷进行化解。
接线员处理网络工单
“夫妻共同生活所用的生活费不能与老人的钱混为一谈,老人八十多岁了,生活看病的支出是必须的。孩子是老人的亲孙子,补习功课等费用如果老人经济上有余力,也不会不管。”在社区警务站,认真倾听各方意见后,蒋凯宇法官耐心向张女士讲明法理。并提出,若按张女士的说法,资金都被占用,双方可以协商分期付款。
经过充分阐释,张女士认识到这笔钱于法于理都必须归还。三方最终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约定由张女士分期还款,老人收到还款后,将自愿给孙子100万作为未来学习费用,一起棘手纠纷便这样顺利化解在诉前。
更早时,海淀某社区两户居民因水房权属及使用问题产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不肯退让,甚至发生砸坏门锁、踹门等激烈行为,社区民警多次出警并入户调解。
为促进纠纷更快更好解决,海淀派出所向海淀法院发出“联合调解”诉源治理需求。接到申请当天,海淀法院即与海淀派出所沟通详情,分析纠纷性质,将任务指派给民事审判一庭。该庭从事民事审判28年、对民事纠纷处理经验丰富的王喜法官被选派支援解决这场纠纷。
在社区警务站,民警和法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社区民警熟悉情况,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喜则从纠纷的法律属性入手辨法析理、分析利弊……经过王喜先后3次下沉社区、警法多次联调达10小时的不懈努力,当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在法官和民警共同主持见证下签订水房归属及补偿协议。其中一位当事人更专门在社交平台上称赞,“我家里有个邻里纠纷,没想到社区民警来了,法官也来了,事情圆满解决了!太感谢他们了!”
视频调解
说得更清楚心里更踏实
一系列家长里短的纠纷中,能够如此便捷就请来法官“断个是非”,离不开“人和海淀”诉源治理需求响应平台的助力。这是一款由海淀法院去年底正式上线运行的网络平台,能够统一受理全区组织机构、社会公众提出的法律支持、指导调解等各类诉源治理需求。
遇到法律问题,上网一查,五花八门的答案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底该信哪个,不该信哪个?用户直接搜索“人和海淀”平台,无需登录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到案例检索、智能咨询等模块。日常法律问题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询问,随时随地生成法律意见。如果找不到纠纷处理办法,居民可以到相应居委会、派出所、调解组织等机构寻求帮助。需要进一步法律支持的话,即可通过“人和海淀”平台,向海淀法院提出纠纷处理申请。
在上地东里第二社区对居民进行普法咨询
平台收到申请后,会依据纠纷性质将工单派给相应法官,2个工作日内,法官需直接联系相应机构,将当事人约到一起来调解。从而将案件化解在矛盾源头,避免诉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