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爆炸打交道,他一生都在做国家需要的事

2021-08-26 14:00:27 作者: 和爆炸打交道

对于郑哲敏提出的判断标准,同行曾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郑哲敏数”,但被他拒绝了。

流体弹塑性理论是郑哲敏学术上的高峰。他很快将以之为基础的爆炸力学成功应用于强爆炸、常规兵器、爆炸加工、爆炸筑堤等各方面。

1978年,郑哲敏(右二)与科技人员讨论工作

上世纪80年代,郑哲敏前瞻性地看到海洋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组织中科院10余个研究所开展海洋工程研究。

此后,他又在力学所建立了非线性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倡导建立了环境力学实验室、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等。

郑哲敏多次到大西北,看到大片黄土或戈壁滩遇到大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他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组织开展了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究。

1984年,郑哲敏(左一)在北京石景山电厂爆破拆除现场

科研要耐得住性子

郑哲敏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科学的繁荣孕育于自由交流和碰撞之中。”他始终认为科学是世界性的,他提倡把工作放在世界大图片里,看一看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在郑哲敏心里,科研是件必须实实在在,马虎不得的事——要用到的资料必定要“消化”在脑子里;别人发表过的成果,即便自己也独立完成了,但必须承认是别人的首创;对数据和研究结果要诚实,否则“会影响你在这个行当里的名誉”。

他告诫学生,科研工作与庞杂的数据相伴,枯燥,也辛苦,需要经得起寂寞,耐得住性子,但如果某些刹那,灵感出现了,找出了规律,“就会是最幸福的事”。

END

鹦鹉螺工作室

图片 | 新华社

编辑 | 郜阳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