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爱迪生从新闻中汲取灵感 发明多款“救援神器”

2021-09-02 02:00:57 作者: 草根爱迪生从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罗亚妮共享联盟椒江站屈扬帆

王良仁在检修警报器。记者罗亚妮摄

见到台州市莱恩克警报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良仁时,他正站在一个“铁皮屋”旁,手里还拿着一把螺丝刀,炎热的天气让他流了不少汗,身上的白衬衣已经湿透。

“猜一猜这是什么?”他拍了拍身边的大家伙,铁皮发出“咣当”的声响。从外表看,“铁皮屋”看起来像是一个风机箱,然而王良仁的表情告诉我们,答案没这么简单。

见大家面面相觑,王良仁豪爽地笑了起来,他拿掉“铁皮屋”的伪装,露出一台警报器。

相比于我们的诧异,王良仁的朋友早已对他的“奇思妙想”习以为常。在朋友们眼里,王良仁是脑子特别好用的“大神”,尤其喜欢钻研各种“救援神器”。他经常从新闻中汲取发明创造的灵感,由他自主、参与公司研发的专利多达96项。

警报器“发烧友”

王良仁对警报器的迷恋,要追溯到20多年前。机缘巧合之下,他对这个只会发出单调声音的警报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爱好过于小众,王良仁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知己”,好在互联网上还有一群一起交流讨论的“发烧友”,他们一起研究不同的警报器声音的细微差别,乐此不彼。

王良仁学历不高,却有着非常灵敏的商业嗅觉。在接触到警报器这个行业后,他嗅到了商机。“警报器这个行业过于小众,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于是我就想试试。”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2005年,年仅28岁的王良仁一头扎进警报器行业,创办了台州市莱恩克警报器有限公司,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发明创造之路。

“一开始只是做市场上常规的警报器,后来尝试着自主研发,慢慢积累到现在也有了十几种警报器领域的专利。”王良仁介绍说,现在公司能生产近百种各种型号的警报器。

不仅如此,如今的王良仁在“警报器发烧友”中也十分有名,毕竟,他现在是央视报道的全球最大警报器——“捍卫者”的生产者和拥有者。今年8月初,王良仁携心爱的“捍卫者”,登上央视《时尚科技秀》栏目,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在莱恩克的厂区,记者见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它身长3米,喇叭口径高2.6米、宽2.4米,6个身高1.8米的壮汉平躺进去也绰绰有余。与其外形相匹配的是,“捍卫者”的功率、分贝也令人咋舌。据测算,“捍卫者”的声音传播半径可达10公里,范围超过300多平方公里。如果把它放在白云山上,它的声音能覆盖椒江整个城区,而一般电声防空警报器的覆盖范围,则不到5平方公里,这也是“捍卫者”能够获得发明专利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王良仁会花费4年时间、投入近300万元来研发这样一个“卖不出去”的警报器?

“汶川地震那年,我在电视上看到灾区倒塌的房屋和救援新闻,想到在突然遭遇这样的灾害时,肯定会有断网、断电的情况出现,怎么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灾区的人民进行紧急提醒,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去研发这样的设备。”王良仁说,在他心里救命远比赚钱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因为汶川地震而诞生的“捍卫者”还有一个优点,因为自带柴油引擎,它只需3秒就可以启动,能为躲避灾难赢得宝贵的时间。

警报器“捍卫者”。受访者供图

把新闻视为“发明灵感源泉”

新闻,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在王良仁这个“草根爱迪生”来说,却是发明灵感的源泉。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降雨让不少临海城的居民被困在洪水中。“如果用警报器求救的话,穿透力够强,附近的救援队一定能听到。”当王良仁在报纸上看到因为断电断网,一些被困群众无法将自己的求救信息及时发出时,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念头。他开始设身处地地考虑,如果是自己被困,什么样的求救装备会有帮助?

电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个警报器不仅要能在断电的情况下使用,还要有蓄电功能,能给手机临时充电。按照这样的思路,王良仁发明了自带发电机的手摇式警报器,它具备自发声、自发光、自发电的功能,使用者能通过人工摇动手柄发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