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故事:永远的老师

2021-09-02 19:18:00 作者: 心情故事:永

说起与《金融时报》这位“老师”结下的不解之缘,至今整整三十周年,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那是1987年,我从江西银行学校毕业分配到人行江西上犹县支行工作。由于我学的是保险专业,也许是专业不太对口的缘故,更有可能是组织上对我前途的关心,支行决定让我先下到农行营业所锻炼锻炼。于是,我带着行李和领导的嘱托来到了一个偏远小镇实习。

初来小镇,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陌生。我被安排在柜面当实习会计,每天上班面对的都是枯燥无味的凭证、数字、算盘和寥寥无几的客户,只有当小镇赶集的时候才略显热闹。下班后要么和同事们喝茶、聊天,要么一个人呆在房间听收音机,告别了梦幻、浪漫的校园生活,面对的是基层寂寞、单调、空洞的业余轨迹,上班、下班……一切都按程序进行着,我一下子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想发挥一下写作的优势,也被环境把自己改变得懒洋洋的,在学校里早已立下的雄心壮志一下子被抛到九霄云外。

两个月的实习期很快结束,我本以为可以回到县城上班,可支行领导要我留在小镇营业所继续见习,我一下子心灰意冷。领导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电话里只对我说了八个字“安心上班,打好基础。”

一日回县城办事,在支行小坐之中无意看见报架上有一份从没看过的报纸,大红的报头,醒目的《金融时报》四个字分外亲切。我如获至宝,一真翻看着舍不得离开直到下班,竟然忘记了我要办的正事。

征得老股长的同意后,我把一大叠旧的《金融时报》带回了营业所。下班后我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房间,把那些《金融时报》一张一张从头看到尾,一遍一遍地看了又看,周末的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天。我还特意买了新笔记本,把里面的金融方针政策、金融业务知识、喜欢的文章统统摘抄到笔记本上,整整摘抄了三大本。那段时间我仿佛变了一个人,下班后也不和营业所的同事喝茶聊天了,去外面办事也想着早点回房间,那时的我对《金融时报》是如痴如醉。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我把平时工作的所思所感都记录下来。年底,我回到县支行金融管理股上班,和老股长一起负责全县的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我跟着老股长下基层、到银行、访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老股长放手让我写工作汇报、监管报告和年终总结。由于我写作基础扎实,又有最基层的实践经验,加上平时的阅读积累,我写的东西很快得到领导的认可,按老行长的话说是“有模有样”,同时我的业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工作的第二年,我的文学处女作在《江西日报》副刊发表,引起了同事们的关注。后来,结合工作实践,我写了一些反映基层的金融、经济信息,陆续被人行江西省分行内刊和《华东金融信息》采用。我开始撰写专业调研文章,试着向省、市报刊投稿,得到了当时地区金融研究室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并抽调我参加到一些课题当中去,让我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把我与《金融时报》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呢?我开始构思动笔,几经修改后,饱含真情实感的《您好,老师》被全文刊登在1995年10月7日《金融时报》“银河”副刊上,在全县金融系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篇文章也为后来征订《金融时报》起到了桥梁作用,我们县里的征订任务每年都是超额完成。再后来我有幸参加了《金融时报》通讯员培训班,真正成为了一名业余通讯员,我撰写的信息和问题反映也不时在《金融时报》刊登。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帮助下,我负责的金融监管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上级的表彰,我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金融时报》这位“老师”的鼓励下,我业余笔耕不辍,撰写的一百多篇调研文章分别在《中国外汇》《武汉金融》《金融与经济》《区域金融研究》等期刊和内部刊物发表。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我荣幸地加入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江西省作家协会、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闪小说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荆楚闪小说》编辑、《故事林》杂志签约作家、《劳动时报》特约撰稿人。在200多家杂志报纸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故事600多篇,作品入选多个年度选本,多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其实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缘于和得益于《金融时报》这位老师,是她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