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海市长宁区长护险居家服务管理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继2017年12月《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正式印发后,全市首个居家护理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标志着上海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化建设迈入新阶段,也为我国长护险及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进一步促进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
长护险护理技能全掌握
“阿姨叔叔,今天早饭吃了什么呀?”“每人半个花卷,一个鸡蛋,半杯牛奶。”
早上9时,长宁路1661弄小区,来自上海颐家的养老护理员李云凤准时来到居民顾霞芳奶奶和杜宗拭爷爷的家,一边为顾奶奶洗脚,一边同两位老人聊天、话家常。
顾奶奶和杜爷爷的子女平时不在上海,2年前,老两口通过周家桥街道申请了长护险服务,与上海颐家签约,李云凤成为了两位老人的护理员。每周七天,她都会按时到老人家里服务。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的1个小时,小李主要为杜爷爷洗澡;周二、周四、周六和周日上午的两个小时,小李要分别为两位老人洗头、按摩、剪指甲/趾甲,陪伴老人在家中走动,有时还要为两位老人理发。
护理员李云凤(中)为杜爷爷、顾奶奶进行照护服务。 舒抒 摄
服务期间,小李身上佩戴的一组AHC子母机设备,能通过声纹、动作捕捉等技术,全程记录她的服务内容,同时不暴露老人的个人隐私。
李云凤来自黑龙江,今年49岁的她两年前来到上海,在考取了养老护理(医疗照护)证,并完成了一系列上岗培训和考试后,成为了上海颐家的一名养老护理员,并掌握了上海长护险服务项目中的27 项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15 项常用临床护理项目。从为老人擦浴、打药,到排泄护理、失禁护理,都是小李掌握的专业技能。
“服务的时候,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标准,在此之上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就是防止老人跌倒。”为此,小李在服务杜爷爷和顾奶奶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个重要“秘诀”:拐杖一定要放在老人随手够得到的地方,但凡老人起身、走动,一定要马上搀扶。
在两位老人的女儿杜菁看来,李云凤让身为子女的她既感谢,又佩服。“专业照护人员的技能全面,基本功、专业性都很强,相较此前为老人请的打扫卫生的钟点工,可能专业的护理是现阶段老人更为需要的。”
智慧手段助力全过程监管
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内尚没有较成熟的经验。上海开展长护险试点近4年,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还未完善。长宁区医保局副局长朱灵芳介绍,长护险的运行主要基于基金费用保障、社会力量经办、失能状态评估和提供护理服务等四个方面。但由于涉及的点多、面广、服务链长,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监管难度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范围容易偏离等情况。
护理员在老人家中进行居家照护。 长宁区供图
为此,去年下半年起,长宁区医保局、区医保协会与专业照护机构上海颐家,共同探索制定了《长护险居家服务管理规范》,目标是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满足老百姓多元需求、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让老人真切享受到优质服务。
“以往居家服务,主要关注服务前和服务后的质量规范,但是在居家照护这样特殊的场景中,‘服务中’的过程一直是监管空白。”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姜依辰介绍,此次新发布的团体标准,一大亮点就是对“服务中”的过程明确了监管方法和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