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那家的男主人说,在远处山峰上看着我们在悬崖峭壁上左突右转寻路,一度想打电话让队员放弃救援,待天亮再说。”晚9点半,救援队开始下撤,到山下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
王惠玲说这种连夜救援的情况很多,幸亏儿子已经上大学,不需要照顾,他们又没有和父母同住,“老人住得离我们很近,但参加救援都不敢和他们说,怕他们担心。”
加入搜救队后,王惠玲和朱杰有了更多共同话题,讨论救援知识,分享救援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去到哪里,他们都是彼此的依靠,“即使遇到危险,我会想有老公在,心里就有了安全感,也有了动力。”
“现在,我们是夫妻,更是战友。”
敬畏自然,直面死亡
加入搜救队后,刘传海大概每年都要参与60场救援,时间集中在5月到10月,平均下来每两三天一场,“当时感觉上一场救援还在昨天,这一场救援就开始了。”
“前几年救援后,我还会发朋友圈,感觉自己做了好事,后来救援太多了,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很少发朋友圈了。谁会没事把吃饭、睡觉发出来。”
是救援,就有危险,就可能直面生死。
“其实,最不愿遇到的是被困者已经在山中遇难的情况,那种直面生死的场面,让人非常难受。”作为崂山作训点的老大,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刘传海出面。“一是因为我是医生,比较专业;另外,这种事情经历多了,胆量也大了,心理上没有那么害怕。”
虽然身经百战,但有些血淋淋的场面还是让人后怕。
“几年前,有个攀岩爱好者在崂山上无安全措施攀岩,从50多米高的岩石上坠落下来,下面就是石头,当场死亡。”刘传海接到信息后,带着担架和队员们赶往山上。
“那个画面至今想想还让人后背发凉。他的头直接撞到石头上,面目全非,鲜红的血漫在一块块石头上,非常血腥……”刘传海回忆,当时有位年轻队员准备上前,看到这一幕后两腿发软,直接瘫软在地上。
“死者为大,我们给他进行简单包裹后,固定在担架上,6名队员运送其下山。”鲜血染红了担架和绑绳,“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后,我们都会对担架进行全面清洗,清水、洗洁精、84消毒液等等,冲洗干净。塑料质地的担架好清洗,最难清洗的是棉质的绑绳,很难彻底清洗干净,用尽办法后,绑绳上还是会留下黄褐色的血迹。”每次看到绑绳上的血迹,刘传海都会记起一幕幕救援的画面。
经历一次次生死,面对一个个生命离去,“你会对生命更多一分敬畏,生命很脆弱,但每一个生命都要被善待,不论是生还是死。”也正因如此,刘传海对自己的工作也倍加投入。
今年45岁的刘传海已经从医25年,由于为人敦厚、医术靠谱,深受村民们的信任,走在路上,迎面走来的每个村民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作为社区卫生室里唯一的医生,刘传海几乎全年无休,方圆3公里内1000余名居民的健康状况,他心里一清二楚。“谁有既往病史、谁近期该复诊了、都在什么年龄段、平时吃什么药、有什么合并症……基本上村里每个人有个啥毛病,我都有数。”
“前几天下雨路滑,有位老人摔倒了,他家人打电话让我赶紧去看看。”到病人家中后,刘传海手一搭,就知道老人骨折了,赶紧让家属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即便在医院里,家人也会把老人的病情、照片及时传给他:
“哥,你给看看,现在什么情况?”
“哥,按你的建议,咱怎么处理?”
“哥,你看这种线你能拆吗?”
……
最近,刘传海在备考国家临床执业医师,目前他是位助理医师,“年龄虽然不小了,但还要继续学,这样才能救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