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

2021-03-18 11:51:39 作者: 人民日报四问

再如预收费,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规定,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但现实中,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诱导家长存款。对此,可以采取第三方托管、按课程进度定期拨付,或专门划出一定比例作为风险保障金等方式,降低“跑路”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

校外培训乱象,是很难治理的痼疾,也是迫在眉睫的“急症”。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校外培训市场才能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扩展消息:

北京校外培训大整顿

随着中小学开学季的来临,校外培训机构迎来复苏,北京却“一波三折”。

刚刚复课不到10天,北京校外培训机构再次停摆,全面排查的风声四起。紧接着,北京市教委出面辟谣,暂停校外培训消息不实。

疑云还未散去。两会召开、3·15晚会播出,关于校外培训的讨论批评屡次冲上热搜,退款难等热点问题在投诉中居高不下,甚至引发全国校外培训大整顿的猜疑。

线下线上无一幸免

根据疫情形势,1月下旬北京市曾暂停了全市培训机构线下培训活动。伴随中小学3月1日开学,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恢复。

3月5日起,北京各个区陆续召开教育培训行业整顿会议。3月10日,刚刚复课不到10天的北京线下机构再次停摆。海淀、昌平、朝阳陆续发布教育培训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不能复课的北京线下机构闻风观望。

其中,朝阳区一则《关于继续做好我区中小学学科类培训机构、外语语言能力培训机构及与中高考高度相关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停止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通知》引发热议,上述三类培训机构具体复课时间另行通知。

与此同时,北京开始以“四不两直”方式进行突击检查。“四不两直”即暗查暗访制度,分别为“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高地,此次面临的行业整顿,引发全国培训机构对不确定性的隐忧。

3月12日,针对网上流传的“北京继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消息,北京市教委发布声明称,此消息不实。全体校外培训机构,为之松了一口气。

校外培训整顿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2018年初,北京市率先启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经过第一阶段“拉网式”排查后,当时全北京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训机构12681家,其中存在问题的有7557家,超过半数。

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整改也开始了。根据教育部专栏“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进行时”显示,较为集中的整治浪潮一直持续到2019年。

这一轮整治浪潮,线下线上无一幸免。继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提到了“强化在线培训监管”;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实施备案审查制度。

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摸排整治了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

那么,此次整治的力度或将超过2018年?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应该说这次整治力度会超过历次整顿,包括2018年的整顿。

2018年,治理专项行动主要是针对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21年,治理的原则是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收费管理、营销方式等全方位提出要求。

梁挺福认为,对比两次整顿的侧重点来看,很明显今年的治理站位更高、覆盖面更广,是市场监管、财政、公安等多部门共同打出的组合拳。

急速扩张漏洞暴露

存在问题所以整顿,整顿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2月23日,教育部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吕玉刚表示,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教育生态。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公布12315大数据,教育培训在服务投诉数量中排名比较靠前,较2019年上涨约73.34%。南都民调中心消费舆情与公众生活研究课题组的监测分析则显示,投诉中退款问题最多,占比高达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