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沈阳流调里必有鸡架?

2021-07-28 23:42:51 作者: 为何沈阳流调

按照《宵夜江湖》的说法,虽然食材普通,但是沈阳人创意性的多种做法,让鸡架成为沈阳宵夜餐桌上的“头把交椅”,不管是熏鸡架、烤鸡架、酱鸡架、煮鸡架、拌鸡架、炸鸡架、炒鸡架、铁板鸡架,街头巷尾整一盘,再配上冰镇的啤酒,绝对够味儿!

沈阳的男女老少,都对各式做法的鸡架赞不绝口,出国留学归乡的沈阳姑娘,甚至面对烤鸡架“情难自禁”。对于沈阳人来说,“鸡架肯明白,人生才澎湃。”

那么,鸡架到底是如何与沈阳结缘的呢?即便是在沈阳这样的鸡架之城,想要探究鸡架的起源也是非常有难度,但相信,“第一个吃鸡架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作为“共和国长子”辽宁的省会,工业城市沈阳的大多数居民都是产业工人,在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工人老大哥们消磨时光的首选就是喝酒聊天。

喝酒,自然不能没有酒肴,而且下酒菜最好还不宜饱腹涨肚,因此,肉少、油大、有滋味加上价格实惠的鸡架,逐渐成为沈阳人心目中的最佳酒肴,也让成为“啃鸡架,喝老雪”工人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鸡架征服沈阳,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段工人阶级不愿提及的下岗潮。在养鸡行业快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席卷全国的下岗潮让沈阳数十万人瞬间失去了经济收入,爱喝酒爱聊天的工人老大哥无力消费可口的下酒菜,进而将目光锁定了在最便宜的肉食边角料——鸡架身上。

沈阳人口中的鸡架,南方人说的鸡壳子,从名字听上去就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伴随着鸡架统治沈阳夜店江湖,太多没吃过沈阳鸡架的人总是不解,“为何沈阳人会对肉少骨头多的鸡架情有独钟,肥美的鸡腿、嫩滑的鸡翅它不香吗?”

其实,对于沈阳人来说,吃的就是鸡架那些残存的肉,嘬肉的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乐趣。毕竟除了基础的味觉与嗅觉,还多了一层触觉,这样的适应过程显然要比只用刀叉筷子也更有趣、更立体。

在春晚上,用“一串烤肉配8瓶啤酒”逗乐全国人民的赵本山,言辞不免夸张,但对于沈阳人来说,一盘鸡架确实能喝上一整晚,唠嗑吹牛,不用加菜。

虽然“沈阳鸡架”在今天才冲上了热搜,但绝不意味着沈阳鸡架在今天才被人正视,每一个吃过沈阳鸡架的人,都会对这一地方特色“难以忘怀”。

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过年吃的饺子,文化起源地就是沈阳,饺子在沈阳不仅具有清晰的发展和传承脉络,还拥有文化地标。在多年前,沈阳被认定为中国饺子文化起源地时,沈阳人就不以为然,饺子都能认定,那鸡架更不用说了。对此,沈阳人认为很有道理。

只是,沈阳鸡架绝对想不到,拥有比肩北京卤煮、重庆串串香、天津煎饼果子的名气,却是因为一份疫情流调。

此轮疫情多名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打疫苗!

自5月13日安徽六安报告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以来,截至5月16日21时,安徽共报告7例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辽宁报告9例本土确诊病例,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此轮疫情,多名感染者有一个共同特点

记者梳理安徽、辽宁两省卫健委官方通报信息发现,本轮疫情中,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接种新冠疫苗!

1.辽宁沈阳:2例,未接种新冠疫苗

5月13日0时至5月16日12时,沈阳市共报告2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5月15日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1岁,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后勤退休返聘职工,平时在盛京医院滑翔院区负一层健身中心独自办公室办公。

“我们沈阳的一线人员1月初的时候就被要求统一接种新冠疫苗,但当时限制有点多,年龄上限制在了59岁以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位医生5月15日晚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关于59岁以上的人员,也是最近才放开新冠疫苗的接种。沈阳市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该确诊患者为医院的后勤人员,可能因为是自愿接种,并没有注射过新冠疫苗。”

5月16日“沈阳发布”通报,5月16日0时至12时,沈阳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前一日报告确诊病例的母亲,83岁。2例患者不是沈阳市第一批接种疫苗的18-59岁重点人群,2人均未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