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编制:卫所军、边军、京军三大营

2020-12-20 00:33:54 作者: 明朝的军队编

  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控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戎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戎行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交兵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录用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战士回归本来卫所。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在戎行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皆立卫所。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一切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一切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10名战士。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统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别离归统于中心的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五军都督府分统的四十八卫军。明成祖时,定名“五军”,增到七十二卫,并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与五军合称“京军三大营”。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据估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

image.png

  卫所军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建立卫所驻军,卫有戎行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从属于五军都督府,亦从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卫所军戎行来历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从戎,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应戎行及将官等所需。

  边军

  "边军"一词转义指我国前史上的华夏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或区域交界处戍卫边境的戎行,屯居在东西南北四方边境,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边防的戎行主力,也是各华夏王朝最精锐的野战部队。

  其终年与各方游牧民族大战,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1368年明朝建国,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

  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步废弃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连绵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建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image.png

  京军三大营

  五兵营:五兵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流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从属五兵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以三千蒙古马队为主干,实践人数不止三千,悉数为马队。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藏等,是明朝京军的首要机动力气。

  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其他两营为五兵营及三千营)[6],是戎行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别部队。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

  从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

  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纷歧。洪熙时(1425年),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

  平常,五兵营操练营阵,三千营操练巡哨,神机营操练火器。

  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马队居中,步卒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