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人?正人的标准是什么?趣前史这就为你介绍:
正人简介
正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全国,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我国人寻求的抱负品格。
正人处世,应像天相同,坚毅坚卓,卧薪尝胆,永不暂停;正人为人应如大地一般,扎实和顺,豺狼成性,容载万物。
什么是正人?
正人,特指有学识有涵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正人,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依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抱负和品格的标准教育,所以正人天然成为国人个人涵养上的榜样。
后来,正人一词便被引申为一切品德学识涵养极高之人的总称。
正人的来源与开展
“正人”一词早在《易经》(传为周文王著)中就已呈现了,被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品德品质层面自孔子始,且被之后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我国人的品德模范。
《大学》有“是故,正人无所不用其极”句,其间“正人”应解为“君王”,还有相似章句,如“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亦如此。可见,先秦的正人有“君主”之意。
《论语》中也有对正人的描绘:“正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便是“宜”,也便是说正人走的路始终是一条适合的正途。而小人则专心垂青私益,在一己私益唆使下很简单走上歧途。
宗法制度下,正妻所生榜首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生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构成的家庭系统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侯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皇帝,公之子便是令郎,君之子便是正人。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正人。其他由比方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系统为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简称小人。
古人以为涵养高的人必定位置高,比方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承受杰出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较高的本质和涵养,听音乐听的是典雅音乐;而位置低的小人一般没条件承受最好的教育,只能听听粗浅些的音乐乃至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教育本质和本身涵养的不同,天然会影响到人的品德水准。
孔子初次在他的学说中,将正人和小人的意义增加了品德要素。但宗法制度并没有改动。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尴尬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一般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联系接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联系疏远他们又会诉苦。
如放在宗法环境下,应这样来了解:这儿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尽管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与小宗之人的联系就很难,和他们接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要取得和大宗之人相同的待遇,疏远他们又会诉苦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正人的论说,孔子还曾言:“正人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讲得比较 广泛,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准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详细的要求。他说:“正人有三费,饮食不在其间。正人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间……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结交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曾子立事》篇还有很多的对正人的严峻要求。比方:“正人不停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小心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正人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
又说:“正人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冒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