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句丽灭国到王建创立高丽王朝,前后相隔整整250年。王建与高句丽末代国王安胜之间甭说本就没什么联络,就算有,微乎其微的血脉联络也无非让人将二者联络到一同。何况,安胜本便是高句丽瑰宝王高藏的外孙,在封建年代,外孙承继的政权是否合法本便是个值得商讨的问题。更不要说250年今后冒出来的一个王建,说他要树立的国家乃是高氏王朝的连续,岂非可笑?
03高句丽为什么会与高丽相提并论这其实与我国的史书记载脱不了关连。高丽作为高句丽的别称,最早见于南梁人(441-513)所著的《宋书》中。而紧随其后的北齐人魏收(507-572)所著的《魏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方证明高丽便是高句丽:曹魏重臣毌丘俭曾受命征讨高句丽,但在《魏书》中的表述则是“从毌丘俭征高丽有功”。可见,最少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高丽被当作了一回事,仅仅书写不同算了。又因为此刻的高句丽王族以高为氏,故称之为高氏高丽。
从《旧五代史》开端,都将高句丽的前史以高丽之名记叙在王建所树立的高丽国之前。而从《宋史》开端,则正式有了“权知国务王建承高氏之位”的说法,将王氏高丽确定为高氏高丽(高句丽)的承继者。但《宋史》的不谨慎是出了名的,比方:高句丽原属幽州,《宋史》的表述却是冀州;高句丽与箕子朝鲜是毫无相关的两个不同政权,却被《宋史》描绘成具有前后联络的政权。
正是《宋史》犯下的如此初级过错,直接导致子孙不经考证直接选用这一说法,将本无纠葛的王氏高丽同高句丽相提并论。朱元璋为李氏篡权所建的政权赐名“朝鲜”,将之称为箕子朝鲜的连续,实在是荒诞的说法。不过,朱元璋也没想到,半岛居民会在500多年后依托这种种错误,掀起一场又一场篡改前史的闹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