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的“永光改制”是怎么回事?汉元帝为什么要修改宗庙制度?

2020-12-31 07:11:14 作者: 汉元帝的&l

  今日小编为我们带来汉元帝的“永光改制”是怎么回事?期望对你们能有所协助。

  《左传》曰:“国之大者,唯祀与戎。”我国历史上,从商周起,就分外注重祭祀礼仪。帝王们的祭祀之事,更是国之大事。汉朝以“孝”治全国,历代皇帝,谥号皆有“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作为“孝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祭祀的宗庙准则也非常繁复。

  秦始皇一致六国后,依照周礼,曾设皇帝七庙准则,汉承秦制,七庙准则也被承继下来,但汉朝是极富立异的王朝,宗庙准则与秦朝比较,仍是有很大的不同。

image.png

  汉初期与中期的宗庙准则

  西汉王朝前期、中期的宗庙准则分三种:京庙、郡国庙、陵庙。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秋七月,太上皇崩,葬万年。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

  汉高祖刘邦是在父亲逝世后,才草创汉朝宗庙准则,而身为人子,即便是贵为皇帝,也仍然要对父亲表明贡献,不光长安要建太上皇庙,各诸侯国也要如此。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在长乐宫中逝世。《史记》载:

  “丙寅,葬。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浊世反之正,平定全国,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刘邦逝世后,秉承的是太上皇庙的准则,建京庙,建郡国庙。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等六位皇帝,也依照此种准则建庙祭祀。为先帝还要立陵庙,而且皇后、太后的陵园内也要建陵庙。这种情况下,至汉元帝时,西汉王朝在长安城,共建立了8座京庙:太上皇庙一座,七位皇帝庙。加上郡国庙,总数到达了167座;陵庙则到达176座。

image.png

  西汉帝陵及后陵皆有寝殿,这种寝殿是建在陵庙后边,“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而“庙以藏主,寝存衣冠几杖象生之物”。

  驾崩的帝后,陵庙中存放着神主,也便是牌位,而寝殿里,则存放着死者生前的衣物、案几、手杖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我国人考究“事死如事生”,这种设置,也是体现了传统的生死观。

  此刻,西汉的宗庙准则仍是比较随意,没有特别严厉的规则。

  “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知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

  每天都要在寝殿的正殿进行祭祀,就像是给活人供给的一日三餐供给不断,日常酒扫不能短少。每年四次在偏殿进行祭祀。每月至少两次在陵庙里进行祭祀,全年不少于二十五次祭祀。每月要有人抬着先皇的衣冠,在园寝中进行巡游,就好像活人出行相同。

  每一次的祭祀,都不是简略地摆放几碟供品,拈几柱香这么简略,还有必要要伴有乐舞。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image.png

  汉元帝的“永光改制”

  西汉初期与中期的宗庙准则比较紊乱,最杰出的体现便是昭穆不分,而且没有迭毁。

  什么是迭毁?便是依照儒家有关礼制规则,“皇帝七庙,诸侯五庙”,宗庙之内所列先祖是有名额约束的,当人数超越定额时,就将除鼻祖外,最远的那位先人神位迁出宗庙,移入祧庙。

  汉元帝时期,特别重用儒生,一改西汉王朝“霸王道杂之”的国策,而彻底用儒生,行周礼。在这样的朝堂环境下,儒臣们自然会拿宗庙准则不合礼法说事儿。

  但毕竟周代悠远,周礼的实在内容,谁也没有威望的说法,能令一切人服气。这样就呈现了一个为难的景象: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汉元帝招集儒臣们,前后协商很屡次,忽而“一祖一宗三亲庙”制(一祖:汉高祖;一宗:太宗汉文帝;三亲: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忽而“一祖一宗五亲庙(一祖:汉高祖;一宗:太宗汉文帝;五亲: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皇考、汉宣帝)。此处的皇考,特指汉宣帝的父亲,也便是汉元帝的爷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