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天下养朱”现象有多严重?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021-01-01 18:46:32 作者: 明朝的&ld

  今日小编为咱们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晚期财务问题的文章,欢迎阅览哦~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战乱不止,各种对立会集迸发,终究以明朝消亡、清军入关而告终。总结明朝消亡的经历教训,就不得不说到明朝连续了二百多年的藩王宗室准则。

  明朝树立今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前朝治乱兴衰的经历时,以为宋元之所以消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在全国大乱的时期没有宗室维护故而消亡,所以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端,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则一套严厉的藩王宗室准则。这一准则在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为明成祖之后进行了完善,成为明朝历代皇帝的祖训,一向连续至明末。

image.png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

  明朝的藩王宗室准则比较特别,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的藩王宗室裂土封国,藩国里的土地和人口的简直彻底归宗室一切;唐宋的宗室则能够出仕当官、统兵交兵,国家能够依靠。

  朱元璋在封爵这些藩王之初,为了起到拱卫朝廷的效果,给予的权利和独立性够大,可是通过建文帝和明成祖两代皇帝的削藩,藩王不得干与当地政治军事业务,不得私行脱离封地,结交当地官员。形成了《清史稿》中记载的状况“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行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这些特色注定了明末的凄惨剧——“全国养朱”。

  所谓“全国养朱”,是指明朝为了供养宗室成员而担负的巨大财务担负,这个担负能够说是一向贯穿戴整个明朝,并且时刻越往后越严峻,到了明朝末年直接拖垮了明朝中央政府,成为明朝消亡的一大原因之一。

image.png

  上图_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依据《明实录》《明史》《清史稿》等文献的记载,明朝的藩王宗室的准则大体结构如下:

  太子以外的皇子颁发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儿子都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儿子都封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一切儿子,降一等,都封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一切儿子,降一等,都封为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一切儿子,降一等,都封为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一切儿子,降一等,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一切儿子,都封为奉国中尉;

  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到了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生生世世的一切后代皆封为奉国中尉。

  皇帝的姊妹封为长公主,皇帝女儿封为公主,女婿封为驸马都尉;亲王的女儿封为郡主,郡王的女儿封为县主、孙女封为郡君、曾孙女封为县君、玄孙女封为乡君,而郡主、县主、郡君、 县君、乡君的夫婿都封为仪宾。

image.png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将本来的藩王宗室的俸禄待遇下降,并形成了定制,用粮食的单位进行核算:

  亲王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镇国将军每年一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则逐级递减二百石,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级递减一百石;

  公主及驸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仪宾每年八百石,县主、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二百石,县君、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一百石。

  依照这个准则,即使是最低一级的奉国中尉和乡君每年都会有二百石的俸禄。二百石是个什么概念呢?

  因为历朝历代的粮价不固定,难以精确核算,咱们能够参照一下明朝官员的俸禄进行比较,明朝正七品官员(一般是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每年的俸禄只要九十石,而依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讨》的考证,明朝一石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八十斤左右(不同的文献测量方法有很大收支)。这么看,朱元璋对自己的后代后代可谓是相当地好啊,给了极高的待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