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制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唐宋时期的巡抚使制度!

2021-01-02 13:16:05 作者: &ldquo

  今日小编为我们带来唐宋时期的巡抚使准则!期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忙。

  受文学作品及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好像以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年代的产品。其实否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名将来大千北伐,大北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骁勇、多有战功且了解北境险峻,遂诏其“巡抚六镇,以防寇虏”。尔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五月,宣武帝“以北镇大饥,遣兼侍中杨播巡抚赈恤”。

  在南北朝时期,巡抚就现已开端具有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功能,时有差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状况。到了唐代,正式建立巡抚为职官,并改巡抚为“巡抚使”。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但是遍寻诸史,在唐代仅见三人担任过巡抚使,呈现的频率很低。到了宋代,巡抚使准则日趋开展,“巡抚”一词开端常常见诸于史籍,为明清时期巡抚准则的完善奠定了根底。

image.png

  巡抚六镇以防寇虏

  唐代的巡抚使归于“有时而置者”的一种暂时差遣,最早见诸记载的文献是《旧唐书》:“(垂拱四年)征狄仁杰为冬官待郎,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被录用为巡抚使的并不止狄仁杰一人,王及善“历司属卿。时山东饥,及善为巡抚赈给使。寻拜春官尚书,秦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宋代巡抚使比较唐代而言有所开展,设置逐步完善,差遣频次增多。宋太宗火急的想要把握民间状况,曾说道:“为君之道,要在广闻外事,别离善恶。朕御全国,脚踏实地,行将十年,每念封疆万里,深居九重,情面未能尽达,若全不采听,则官吏能否,生民利病,何从而知”。因而,从宋太宗起,宋廷开端大规模差遣巡抚使,“以翰林学士王钦若为四川巡抚使,知制诰梁颢为陕西巡抚使……”。

image.png

  为君之道要在广闻外事

  宋代巡抚使的选任

  选任原因

  随之而来的雍熙北伐的失利,使宋太宗逐步丧失了克复燕云之志,目光转移到宋朝内部。宋太宗以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防备。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相较于克复燕云十六州而言,保护赵宋江山的安稳,在宋太宗看来远要重要的多。为了避免内部的这种“奸邪无状”,宋廷广闻下情,加强了对当地的探事力度,频频差遣巡抚使进行探视。

  淳化四年(993年),“江、淮、两浙、陕西比岁旱灾,民多转徙,颇恣攘夺,抵冒禁法”,故而宋太宗差遣大批巡抚使分路巡抚。“所至之处,宣达朝旨,询求物情,召集逃亡,俾安其所,导扬壅遏,使得上闻,案决庶狱,率从轻典。有能够惠民者,悉许廉价从事。官吏有罢软不胜任、严苛不抚下者,上之。诏令有所不便,亦许条奏”。清楚明了,宋廷差遣巡抚使的直观意图在于问民疾苦、疏理滞狱。

  而最要害的一条在于:但有所闻,皆达天听。因而,凡是当地遇到比较大的事端,朝廷一般都会差遣巡抚使、副使进行出巡。首要体现为水灾、旱灾、霜冻等自然灾祸或边境军事紧急状况,而差遣的巡抚使也一起担负着察访奸邪的职责。宋初名臣田锡也慨叹道:“自来皇城司差人探事,又别差探皇城司。京城民间,事无巨细,皆达圣听。近又差朝臣为巡抚使,及差朝臣以点检酒务名字,出外采访”。

image.png

  宋初名臣田锡慨叹道

  选任特色

  1. 从地域上看。宋朝巡抚使的遴派地址首要集中于南边,尤其是淮南、两浙,也有因为军事要素派往陕西、西川、广南的。所巡抚之地根本为路一级,也有巡抚数路的巡抚使,如陈尧咨、刘永宗担任鄜延、邠宁、环庆、泾原、仪渭、秦州路巡抚使、副使,此为军区路。

  2. 从官吏性质看。担任巡抚使、副使的绝大多数为文官,仅有少量如皇城使刘永宗、閣门祗候郭盛、閣门使曹使用、捉贼使曹克明等武官担任巡抚使、副使,但多为巡抚副使,巡抚使则大多由文臣担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