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监军制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末三国的监军制度发展介绍!

2021-01-02 14:21:28 作者: 中国古代的监

  这是其一。

  朝廷派不出监军还有第二个原因。黄巾军起义后,由于州郡军力缺乏,朝廷需求很多征兵,这时分招募的军力,以家兵为主。

  所谓家兵,便是豪族们的私家装备,在灵帝光和元年时就有记载,如名将朱俊就有家兵两三千人:

  《后汉书 ·朱俊传》:“光和元年,即拜俊交趾刺史,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从两道而入。”

  司隶校尉袁绍斩杀宦官时,也是带的家兵,“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

  朝廷招募来征讨黄巾的主力,正是豪强们带领的自己的家兵。比方曹操的大将臧霸:

  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 、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

  曹操招募臧霸时,直接收编了他的整个团队。

  除了曹操阵营,孙坚、刘备在起兵时分,也都有自己私家的部曲,关羽、张飞也便是刘备的家兵。

  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合讨破之 。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家兵不同于中心的直属戎行,也不同于州郡的军力,他们的本质上私家戎行,趁黄巾之乱得以敏捷开展,黄巾军尽管被打压,形势并不安稳,这些戎行也成为豪强们安居乐业的本钱,“部曲从其主耳”,家兵遵从的是主人的指令,他们尽管名义上承受朝廷控制,但只要主将能指挥,即便有监军也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分朝廷的监军准则现已名存实亡。

image.png

  使监军准则从名义上的存在变成完全溃散的,是中郎将职权的改变。

  在黄巾起义之前,监军中郎将自身就现已呈现了改变。

  一是由本来主监将领变成主督州郡。二是监督规模和监军权利扩展,最多记载达到了监督三个州。三是中郎将领兵权有超越监督权的气势,如皇甫规持节监关西兵,“亲人庵庐,巡视将士”,这是将军的责任 ,而后边更直接记载皇甫规“身世数年,持节为将 ”,这现已是相当于将军了。

  到了黄巾起义迸发后,中郎将们被差遣到四处,这时中郎将现已不再是传统的监军身份。

  以右中郎将朱俊为例。他在打压韩忠时,亲身披甲上阵,率兵作战,这是将领的责任。

  贼复以韩忠为帅,众号十万,据宛拒(朱)俊。俊身 自披甲,将 精卒乘其东北,遂得入城。

  皇甫嵩相同如此,“既破黄巾,威震全国”。

  平定黄巾后,朝廷对他们的军功进行了必定,并拜朱俊为右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正式承认了他们的将军身份。

  到这儿,本来是监军的中郎将们军权实职化,成为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假如中郎将自身还忠于汉室,他们会交出军权,回到中心任职,比方皇甫嵩。假如这些中郎将有异心,就将失掉限制,比方曾被拜为中郎将的董卓。

  中郎将们亲身领兵作战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兵源的改变。中郎将们,包含州郡一级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在长时间征战中开展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对朝廷两面三刀,成为了事实上的军阀。

  所以,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功勋卓著的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挑选回京交出兵权,有野心的董卓却失掉限制,终究为害,这也是监军准则缺失所导致。

image.png

  由此可见,到了汉末,朝廷派出的监军本来就已难以发挥作用,跟着黄巾之乱带来的形势动乱,本来名存实亡的监军准则就完全溃散了。

  东汉监军准则的失利,源于准则的缝隙、朝廷操控力的下降和帝国实力的削弱,这些都是新兴势力所需求注意的问题所在。

  所以在这以后的三国时期,魏蜀吴军中都有监军准则,里边要属魏国的最为齐备,为曹魏的军事力量监管做出了重要贡献,比方钟会暴乱时,便是靠的监军卫瓘敏捷平定。

  关于曹魏监军的具体内容,能够参阅我别的一篇文章:钟会暴乱,为什么很快就被杀了,由于曹魏军中有一项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