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生命总会自己寻觅出路,其实江水亦然。跟着泥沙堆积,江汉平原的地形逐步举高,加上江堤的阻挠,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转向南岸地形较低的洞庭湖平原寻觅新的分水道。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大洪水,藕池决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决口。这几次大洪水时江堤决口构成藕池口和松滋口两个新的分水口,并冲出了两条河流藕池河和松滋河,加上原有的和平口、调弦口,构成荆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势。跟着江水不断冲入和泥沙堆积,本来面积并不大的洞庭湖变得越来越大。
图-秦朝云梦泽
当然,这个进程并不是一蹴即至,而是比较缓慢的,长时间的此消彼长,只不过在唐宋之后显着加速。宋朝之前,荆江分水口首要在北岸,元明之后就首要转至南岸了。据《水经注》记载,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已方圆五百里,到了唐宋时期,现已扩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梦泽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时逐步消失,被江汉平原替代,只留下漫山遍野的湖泊,也让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誉。云梦泽消失今后,洞庭湖则担负起接收长江洪水分流调蓄的效果。由于洞庭湖替代云梦泽的进程比较缓慢,一守时期内乃至和荆江、云梦泽连成一片,这也是洞庭湖古称云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