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天地最流行的三种学说是什么?最有影响的历法是什么?

2021-01-15 04:58:39 作者: 古代对天地最

image.png

  天上假如呈现日食、月食等任何变异,都预示着人世要有大的灾祸产生。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国运兴衰、王权安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历代帝王把天象观测看得分外重要。

  从殷商年代开端,朝廷里就设有专门司职地理的官吏和组织,从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分起,就不断制作地理台。

  比方:河南登封的“周公测景台”,便是我国第一个地理台。通过几千年的沧桑剧变、风雨浸袭,人们尽管现已很难幻想其时的人们,是怎么在这座测景台上观测日月、测量星斗。

image.png

  但从前史留给后人的文献中,咱们知道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年代,人们现已有了年、月、日的概念,而且用天干、地支般配的方法计日、计月。

  在陈旧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蚀、日珥以及冬至日的记载。《尚书·尧典》中记载了一年的天数,指明一年有366天,分为四季。并用闰月的方法调整。

  在春秋后期,跟着地理学的开展,人们就对前期的历法作了批改。一年定为365天又四分之一,而且确认每19年间,组织7个闰月年,这种知道与天体运转的实践情况,现已适当挨近。

image.png

  到了距今2500年的战国时期,通过对太阳运动周年的描绘,然后建立了24个节气。24节气的建立以及节气与气候、物候的对应。为精确预告时节改变和寒暖替换,发明晰条件。

  24节气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它不只被编入历法,成为从事农牧出产和日常起居的重要依据。而且,因为它通俗易懂、老幼皆知,然后使奥秘的地理学常识,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最为广泛的遍及和运用。

image.png

  在我国,观测地理现象的原始记载,得以连续保存几千年。而且,代代相传很少连续,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和科技史上的奇观。有些记载不只藏之于王宫,还写进诗书之中奉告民众。

  如《诗经》中“朔月辛卯,日食之”,是对公元前776年十月1日产生日食的精确记载。

  如《春秋》中“有星索入斗极”,是对公元前613年7月哈雷彗星呈现的记载。

  而长沙马王堆开掘的帛书中,更制作了29种彗星形状图。

image.png

  所有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并通过运算证明精确无误。这些我国地理学史上的原始记载,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在地理范畴,所走过的一条亮光的轨道。

  据《登封志》记载,周文王第4个儿子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的时分,就在这个当地构筑此台,首要测正日影、土圭、求地中、验四时。依据每天日影、日中的改变,找出这个时节的改变。

image.png

  周公姬旦:

  把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这天正午太阳照耀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最短,影最长。

  把一年中“日中”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天正午太阳照耀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最短,日最长。

  把一年中两个昼夜时分相同的一天,各自定为秋分和春分。而且,逐渐总结出24个节气。

image.png

  这座测景台,相传由距今3000年前的周公规划制作,自春秋战国至唐宋历朝历代都对它进行过翻修,而掌管最终一次大规模翻修扩建的,是生活在13世纪元代的郭守敬。

  郭守敬是被《元史》中尊称为“巧思绝人,度越千古”的大科学家,是继汉代张衡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