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怎么编纂成的?为什么说《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

2021-01-15 08:50:29 作者: 清史稿是怎么

  清史稿是怎样编纂成的?为什么说《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前史上许多朝代许多时期都有正史史书,虽然不能说每件作业都是实在的,可是作为一种研讨古代前史的威望手法,参考性仍是十分强的。不过,史书其实一般来说都不是其时的人写的,而是后世的人写的,或者说在一个王朝消亡之后,由下一个王朝所写,这样一来,很简单会被泼脏水,后世的人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就会写什么,而不会太介意真假。可是前史上那么多朝代,只要清朝的《清史稿》让人疑问,这姓名一听就不是正史该有的姓名,为什么是一个“稿”,而不是清朝正史呢?

image.png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前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间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消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前史。

  《清史稿》自1914年建立清史馆起,编修作业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开始成形,忧虑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议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书,以示其为未定本。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发表”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编制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自身史料丰厚,其价值仍不行忽视。

  《清史稿》编写的编制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立异。如本纪部分不只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并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载地舆、地舆、礼乐、推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别的,关于反清奋斗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可是,因为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而书中贯穿戴对立民主革命,表扬清朝正统的思维。例如污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过和清朝统治者的反抗行径却多处隐秘,倾向性过错清楚明了。对此,连其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十二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命令制止《清史稿》发行,其间有;反革命、鄙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舞复辟、对立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image.png

  一起,因为《清史稿》是世人编纂而成,编写时互相短少照顾,更因时局动荡,匆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收拾之暇”,过于粗陋。因而,编制纷歧,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过错。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维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仅仅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关于书中一切疏略纰缪处,“敬乞国内诸正人实在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批改之依据。”明显,按其原意。《清史稿》仅仅相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责备的“编制不合,人名先后纷歧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过错,因循守旧,粗陋,疏忽”等错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失、倒置、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猜中事。

  《清史稿》一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上至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迸发,部分内容触及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前史,像张勋复辟、溥仪离宫。

  该书的前史跨度到达300年,大部分的文本内容依据《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等档案资料写成,比较具体、体系地展现清朝前史相貌,是研讨清朝前史不行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