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是怎样排的?官职的排名及称谓!小编给我们供给具体的相关内容。
【爵】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子孙爵称和爵位准则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心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郊外柏森森。”《 < 攻略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教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终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拜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下一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教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步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身后都被逼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亮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步成为虚衔。
【尚书】
开始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认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仪式、撰写诸事的官职。唐今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加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位置和职掌都不同。如《 ( 攻略录 ) 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颁发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其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皇帝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显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较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今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役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弃。《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其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组织。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要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坚毅监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