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唐朝大明宫中的第三大殿,紫宸殿有什么作用?

2020-12-09 00:33:08 作者: 紫宸殿:唐朝

  大明宫的三大殿众人皆知,紫宸殿就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三大殿。紫宸殿是内朝殿堂,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其北是蓬莱殿。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宣政殿北35米处为紫宸门,紫宸门北60米处为紫宸殿。殿基被破坏严重,南北宽近50米。

image.png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是内朝议事之处,也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点的前堂日常办公,后室则是休息的处所。

  代宗李豫于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驾崩于紫宸殿,此殿就是皇宫的正寝。因为是皇帝生活起居之处,所以在这里召对、问政,比较随便;大臣能够入紫宸殿朝奏、议事,叫做“入阁”,是极其荣耀的事。

  关于紫宸殿的仪仗礼仪,《雍录》记载说:宣政殿谓”正衙“,设皇帝仪仗;紫宸殿是便殿,无仪仗,如此殿亦称”入阁“。每逢皇帝御紫宸殿,则从前面的所谓”正衙“宣政殿传唤仪仗,由阁门而入。在宣政殿前候朝的百官,也随之而入。

  据说唐玄宗将朔望朝参也改成在紫宸举行,宪宗元和以后,更将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而紫宸殿之西的延英殿便作为禁中便殿,宰相、常参官奏事都在紫宸。常朝虽然照规矩本来每日都有,但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下令“许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唐会要》卷24《朔望朝参》)。安史乱后“诸司或以事简,或以餐钱不充,有间日(即隔日)视事者”(《唐会要》卷57《尚书省》),这就逐渐形成了皇帝单日坐朝,常参官双日不复入阁的制度。

  另外如果遇到假日也不入朝,而入朝日每次的时间一般也是固定的。官员们清晨入朝,拜礼加上奏事需要几个小时。所以据说文宗时每遇延英开日,宰臣及次对官先要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唐会要》卷60《御史台》)。“辰巳之间”大体是上午九至十一点钟,在此之后,本来是还会有一些部门长官在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等候接见,报告公务,后来被御史台以太耽搁时间而奏请取消。这样看来,朝参再晚,也应在午前就结束,让官员回到自己的衙内去办公。

image.png

  据《唐六典》等书的记载,”宣政之北有紫宸门,门北为紫宸殿“。他们的夯土基址已经找出,其位置与记载相符,惟基址的西部解放前已破坏无存,仅东部残存一部分。

  紫宸门南距宣政殿仅35米许,其西端有向西去的墙址一段,东边被破坏,已无墙址的痕迹。紫宸殿在紫宸门以北60米处,南至宣政殿95米余,此殿破坏的最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基,已不衔接,殿基南北宽近50米。这一带的砖瓦堆积最多,按其位置来看,无疑是紫宸殿之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