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散文不一同期有不同特色,初期以议政之文为主,中期政论兵之文仍许多,一同论道之文也呈现出空前的昌盛局势,晚期散文好像诗相同,充溢爱国热情。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1127年北宋消亡,南宋树立。社会动乱使政治斗争局势和文学创造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民族危亡时间,文人表现出激烈的爱国认识。北宋末年那些宣传吃苦、粉饰太平的著作已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对亡国的激愤、痛心、反思。所以说,南宋一代各体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爱国主义情调。
时期
南宋初期(宋代古文的改变期)受社会剧变(靖康之变)的影响,散文又从头昌盛起来,尤以议政之文为主,作者多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如宗泽的《毋割地与金人疏》、李纲的《议国务》、陈东的《上高宗第一书》、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岳飞的《五岳盟誓记》等。这些文章都充溢爱国热情,具有高度的谏争性和战斗性。这时的论政往往要论兵,因此论政之文与论兵之文高度结合。
南宋中期(宋代古文的中兴期或全面发展期)的散文又趋于昌盛,此刻论政论兵之文仍许多,一同论道之文也呈现出空前的昌盛局势。论道之文主要是些理学家为倡明理学的“讲学”之文,代表人物有朱熹、陆九渊。论政、论兵、论道之文有一起特色,都喜爱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因此论史之文也发达起来,代表人物有陈亮、吕祖谦。笔记之文既可谈今,又可论古;既可论道,又可议政;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代表作有洪迈的《容斋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南宋晚期(宋代古文的完毕期)的散文好像诗相同,呈现了文天祥、谢翱、邓牧等人的悲歌慷慨之作。如文天祥的《攻略录后序》、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邓牧的《伯牙琴》。
作家阶级
从作家的身份阶级来看,皇帝贵戚、名卿大夫、儒生文士、学者、和尚、道士、妇女、迁客、山人等皆参加到散文创造中来,其间女人作者为非主流创造主体,著作相对较为稀疏,整个文坛仍由男性主导,其间文人学士是创造的中坚力量,能够这样说,南宋孝宗时期散文创造的“中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完成的,正如余英时所言:“宋代是士阶级在我国史上最能自由发挥其文明和政治功用的年代。”
派系
从作家为文的宗尚来看,大致衍为三种倾向:一为“祖程”派,二为“宗苏”派,三为“合程、苏为一家”派。
祖程”派,以朱熹、林光朝、姜特立、王廉清、王明清、张栻、刘清之、舒璘、吴儆、林用中等人为代表,他们都推重二程,通晓义理,如林用中,朱熹称其“操履甚谨,思索愈精,大有所益”,总体上重文理轻文词。
“宗苏”派,以范成大、尤袤、李石、晁公武、王庭珪、刘一止、沈与求、林季仲、王之道、李流谦等人为代表,他们推重苏轼,以苏文作为学习的模范,赵彦卫言:“(南宋孝宗)淳熙中,尚苏轼,文多宏放。”
合“苏、程为一家”派,以程洵、吕祖谦为代表,周必大云:“绍兴甲寅,予自湘中归庐陵,有录事从军婺源程洵允夫袖长书及所业一通相过,合苏、程为一家,心窃异之。”程洵文既有理致,又兼文采,王炎称其文“大略理胜而词彩附之,陶铸隐括,俱不苟作”,吕祖谦之文也力求交融道学和辞章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