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贴春联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

2020-12-14 09:56:24 作者: 春节为什么要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新年时所贴的赤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品种。它以对仗整齐、简练精巧的文字描绘夸姣形象,抒情夸姣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是华人们新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分,意味着过新年正式拉开序幕。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每当新年,不管城市仍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挑美丽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添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历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夸姣愿望。听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

  一说春联来历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殿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历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夸姣愿望。

image.png

  听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贴春联已成习俗,赤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登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赤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告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华夏新年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今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商店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逐步粘挂,千门万户,面目一新。”从传统春联“爆仗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联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姓名,悬挂在门两旁。或许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便是我国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可是,届时了宋代,“春联”仍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今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image.png

  “桃符”真实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岁除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明太祖朱元璋不只亲身微服出游,欣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发起,使春联日盛,总算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气。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整齐,平仄和谐,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语共同的艺术方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