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的24功臣中,大名鼎鼎的秦琼为何排在最后一名?

2021-05-13 07:57:06 作者: 凌烟阁的24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命令,刑部侍郎、将作少监阎立本操刀,24名为大唐立下卓越功勋的名臣被绘像于凌烟阁,这就是名垂青史、几乎成了功勋代名词的“凌烟阁24功臣”。

  以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名义,对开国功臣群体进行肯定,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在封建时代无异于一股清流。但纵观这份名单,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疑惑的情况:排在最后一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秦琼)。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秦叔宝向来与尉迟敬德一起,被视为大唐个人武力最强的两名武将,甚至在后世还演化成了门神,世世代代替人们驱逐邪恶、守护安定。但在凌烟阁榜单中,尉迟敬德赫然排在第七位,两人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地位为何相差如此悬殊?

  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被记恨在心。不过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据《旧唐书·太宗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秦叔宝名列其中。而且,将这份名单与凌烟阁功臣录对照,我们会发现,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与能否跻身于凌烟阁并无绝对的关联:

  宇文士及、张士贵,虽参与了对李世民个人最为重要的政变,但并未能位列功臣名单;

  李靖、李世勣这两位才能出众的将领,在玄武门之变中明确持中立态度,却仍能享受被列为功臣的殊荣(而且李靖高居第八)。

  这也反映出李世民一贯的人才观:对事不对人,任人以才,这也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和谐的关键原因。因此,秦叔宝之所以名列最后,想必自有其道理。我们先结合正史,看看秦叔宝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做出的功绩。

  秦琼:忠勇双全、猛将的化身

  隋炀帝在位的大业年间,秦叔宝担任名将来护儿的帐内亲兵。当他的母亲去世后,来护儿罕见的派人前去吊唁。这就像军队总司令特意慰问警卫团战士一样,自然引起了军官们的诧异:“兵士阵亡屡见不鲜,他们家里出现丧事也不少见,将军从未亲自过问,今天为啥专门慰问秦叔宝?”

  来护儿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即他认为秦叔宝性格强悍且品格高尚、胸怀大志,早晚会靠自己的能力获取荣华富贵,不能把他当成一般的基层士兵看待。

  隋末天下大乱后,秦叔宝跟随另一位名将张须陀四处平叛。在下邳讨伐卢明月一役中,由于敌我力量相差十倍,官兵不敢主动进攻,只能远远安营扎寨、僵持不下。十天后,隋军粮草耗尽,张须陀计划以撤退为诱饵,吸引敌人出击,趁机派人率1000人偷袭敌军大本营。

  当然,这完全是九死一生的险招,以至于当时在座的大小将领压根没人接话,除了秦叔宝和罗士信。两人身先士卒,亲自爬进敌人营垒,手杀多人,拔旗、纵火、开门一气呵成,敌军阵脚大乱,隋军前后夹击,创造了一万歼灭十万的神奇战绩。

image.png

  经此一战,秦叔宝声名鹊起。在其后的战斗中,他将自己的“勇悍”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常率领几个人、几十人,就敢冲进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敌军中疯狂厮杀,这也让他在隋末的乱局中逐渐威名远扬。

  后来,张须陀战死,秦琼等人归在裴仁基麾下;不久后,隋炀帝被杀、隋朝宣告灭亡,这群失去了组织的隋军将士不得不归降李密。

  得到秦叔宝这样的人才后,李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而李密虽是瓦岗军的头领,但他出自原隋朝贵族阶层,而且为人正派、堪称君子,秦叔宝对这样的人并不排斥,甚至还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对方的信任。在与宇文化及的大战中,李密身中流矢、摔落马下,靠着秦琼一个人奋不顾身的救援,最终才逃过一劫。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