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陶渊明曾祖父,虚伪堪称东晋岳不群,搬砖都能搬出优越感

2020-09-29 22:29:33 作者: 此人是陶渊明

陶侃积功做到江夏太守,并且在荆州一带打出了名气与威信。刘弘去世后,他几乎成了荆州最有威望的将领。东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属下华轶南下安缉荆州,陶侃成了他的部下。

但此时八王之乱更加扩大化,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后也一度染指荆州,陶侃弃华轶而归属司马睿。

司马睿另派周顗任荆州刺史,周顗是个只会饮酒的废物,荆州方面不断有乱军涌入,周顗无计可施,全靠陶侃率军征战,方才稳住了荆州的形势。司马睿后来不得不委任陶侃为荆州刺史,让他专职负责镇守荆州。

专任大州刺史,这个官儿可不小,相当于现在一省之长,陶侃第一次来到了人生巅峰。这个刺史之官,与那些鄙视他的北方士人的官职可不一样,完全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沉甸甸硬实实,含金量之高自不用说。

如果说,陶侃自此之后仕途顺利,一直安安稳稳地坐着刺史之位终老,那么东晋历史上必然又会出现一位忠于王室、纯粹善良的大臣。

只是,命运似乎从来不想让陶侃老老实实地实现人生价值。在他刚刚有所满足之时,又狠狠地来了一刀。而正是这一刀,彻底改变了陶侃的心态。

荆州安定之后,陶侃招致了大将军王敦的妒忌。

王敦执掌东晋最高兵权,野心非常大。江南形势大概稳定后,他便开始安插自己的兄弟子侄,到各大州郡抢占要职。荆州国防位置相当重要,所辖郡县又多,是一块大肥肉。王敦派其族弟王廙担任荆州刺史,将陶侃转调至广州当刺史。为了树起王氏的威信,消解陶侃的影响,王敦甚至要杀掉陶侃,后来迫于时局动荡才没有下手。

半生努力,付诸流水。辛苦付出,惨遭剥夺。

什么天道酬勤,什么付出就有回报。在陶侃看来,简直都是胡说八道。

无论人生态度,还是政治态度,陶侃彻底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三、陶侃搬砖

陶侃率领被王敦阉割过的荆州残部军队,开赴广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那里叛乱,开始了人生中最悠然自得的一段岁月。

北方的八王之乱已转变为五胡乱华,西晋屡遭打击,已是穷途末路,琅琊王司马睿趁机在江南发展势力,东晋的基本规模已成。天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新的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陶侃此时还在荆州,四方鼎峙,机会多多,凭借在荆州大战数年的本事,进一步扩大势力,甚至在东晋朝廷混上更高的地位未始不可能。然而这一切美好的希冀,都被王敦无情地击碎。

陶侃内心的怨怒不问而知。只是与士族们打了这么些年交道之后,陶侃也一改起初那种急切而激烈的表现自我的方式,他变得更加含蓄而委婉,对自身形象和名声更加看重了。哪怕他对王敦和琅琊王司马睿恨得牙痒痒,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也不敢表现出来。表面上,反倒要表现出一股忠于王室、九死不悔的良好态度。

正是在这种态度支配下,他做出了那桩名闻千古的“陶侃运甓”之举。

甓就是筑墙所用之砖,运甓,也就是搬砖。

据《晋书》记载,陶侃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卧室,晚上再搬到室外。如此反复,勤而不辍。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呢?陶侃回答,北方大乱,需要我去安定,我怕在这过的太安逸丧失了斗志,所以才搬砖锻炼。

搬砖锻炼意志,从古至今只此一例。

大概也只有浮尚虚名的东晋士人,才能把逼装得如此清奇。

从中可见陶侃的心眼。

锻炼意志有很多种方法,身为将军,骑马射箭、操练军队似乎更合乎他的身份,更能显示他忠于王室、心念神州的心思。可是如果那样做,和那些伧荒武将又有什么区别?

必须够古怪、够独特,才能显出我的品格。

不得不说,他的目的达到了。

陶侃在广州搬了十年砖后,大将军王敦病死。东晋朝廷忙于清除王氏子弟在荆州势力,朝中那些显贵们,很快想起了搬砖将军陶侃。很快,朝中一纸令下,陶侃复任荆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