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陶渊明曾祖父,虚伪堪称东晋岳不群,搬砖都能搬出优越感

2020-09-29 22:29:33 作者: 此人是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靠着一首首含义隽永的田园诗,奠定在诗圈儿的祖师爷地位。陶家出了这么一位宗师级人物,源自家族世代传承。陶氏家族在东晋算不上顶级豪门,比不上王谢庾桓等世代兴旺的大家族,但在陶渊明曾祖父陶侃这一代,一度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大门阀。

陶侃字士行,生于三国末年,跨越三国、西晋、东晋三个时代。

历史人物但凡跟三国挂上都令人眼前一亮,一股英雄人物的既视感。况且此公连跨三朝,是不是还让你联想起“三朝老臣”之类的概念?

对不起,这些跟陶侃都没什么关系。

一、卖头发招待客人的陶妈妈

陶侃早年没混出什么名堂,一者他生得晚,二者他生的不是地方。陶侃4岁时蜀汉灭亡,6岁曹魏灭亡。他是吴国人,21岁风华正茂时东吴被西晋灭亡,东吴亡国士庶受尽北方士族歧视。世代簪缨的陶侃只做了个卑微的县吏,落魄无已。

某次孝廉范逵路过陶家,贫寒的陶家为了好好招待范逵,陶侃之母湛氏不惜把头发剪了卖钱。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都不能轻易毁弃,湛氏此举无疑体现了对范逵的绝对尊重。

陶侃也因此而小有名气,后来被人屡屡推荐,从县里扩大到了郡一级。再后来,陶侃使出混身解数,终于托人来到西晋首都洛阳,想去拜望当时炙手可热的司空张华。

有句话叫作,圈子不同别硬凑。用来说当时的陶侃再合适不过。

有人引荐固然是好机会,但西晋特别重视门第出身。当时受人欢迎的是北方人士,陶侃是个区区的东吴亡国奴,又不像陆机陆云兄弟一样是吴地豪族,你凭引荐人的一句话,就想见当朝显贵?

张华断然拒绝与陶侃见面。但陶侃不依不饶,仍然固执地前往拜见,神色一如既往地虔诚。大概是不想让他再来骚扰,张华出于士大夫的礼貌接见了陶侃,并在言语中表现出应有的诚意。陶侃激动得简直不知道手脚要往哪里放了,似乎命运将从张华寥寥数语中改变方向。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陶侃的一厢情愿。张华接见之后,确实有一些士人愿意和他交往了,但在骄傲的北方士族们眼里,陶侃依然是个圈外人。有一次他和同乡杨晫坐车拜见某人,结果被吏部郎温雅看到,温雅惊讶地讽刺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

扎心,而且是当面扎,有多狠就扎多狠。

在这种到处受冷落的环境中, 陶侃的境遇可想而知。他始终也没能当上什么大官,只是在东吴降臣孙秀的赏识下当了个小小的属员。后来八王之乱爆发,孙秀被杀,陶侃的“洛阳梦”彻底破灭。在洛阳漂泊六年,陶侃别无所获,只是在别人残暴的歧视下认清了自己几乎毫无希望的前途。大概43岁那年,依旧寒酸的陶侃,灰头土脸地回了老家。

二、大将军王敦的眼中钉

然而世上又有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八王之乱的爆发,毁灭了西晋王朝的半壁江山。那些鄙视过、欺负过陶侃的北方士族,不少人死在战火之中。而他们构筑的那道令人绝望的歧视之网,也悄然崩溃。

陶侃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陶侃在江南素有名声,西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奉命镇压荆州一带的叛乱,征调陶侃为南蛮长史,一同前往镇压叛军。刘弘自认为无论气节、能力、资望,都不亚于西晋灭吴的头号功臣羊祜,因之他以羊祜和自己为榜样,激励陶侃奋发有为、平乱克难,为西晋王室效力。

为何刘弘会忽然如此高看陶侃?大概一者因为时局艰难,急需敢于任事的人才。二者陶侃十几年小有薄名,一直活动在江南,看起来确实是一个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干吏。

一直以士人身份活动的陶侃,遇到这个不大不小而且充满着一定风险的机会,他投入了全副精力,率兵奋力与叛军征战,帮助刘弘逐步削平张昌、陈敏的叛乱割据势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