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连接衡阳方向,由永安铺(今县城)-大石铺-山口铺-樟桥铺-江东铺-大平铺-大塘铺-牛路铺-通酃县(今炎陵)。
西路由永安铺(今县城)-青路铺-彭蠡铺-东桥铺-通耒阳县;彭蠡铺-新水铺-通永兴县。
北路由永安铺(今县城)-新渡铺-梅穆铺-潭湖铺-九江铺-通清泉(今衡南县)。
据宋代罗泌《路史》记载,炎帝陵自唐代开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辍。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炎陵御祭始于宋太祖赵匡胤,自宋乾德五年(967)建庙以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以后历代王朝诣陵致祭活动连绵不绝。因为历朝历代御祭炎陵的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绵亘悠长的御祭古道。
根据《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黄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270里,衡阳境内120里。”
斜濑即斜濑水,是洣水在炎陵县境内一条主要支流,斜濑水下游就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至今还有一个斜濑渡码头。梅穆铺即今禾市乡,九江到底是属于安仁县还是衡南县待考。如果九江属衡南,那就是《衡阳市公路志》记载错误,将潭湖、九江顺序弄反了。梅桥地名应该在安仁境内,位于安仁、斜濑两地中间,大致是牌楼、安平、羊脑一带,具体位置待考。
2010年,炎陵县境内的“御祭古道”被发现,2015年衡阳境内的“御祭古道”被发现,当地文物部门在衡南县宝盖镇三峰寨、九冈岭等处发现其遗址,安仁段虽已发现一些断断续续的驿道遗迹,完整的“御祭古道”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现今安仁境内残存的古驿道,一般宽2米左右,路面纵铺红石或花岗岩条石,两侧镶铺鹅卵石,晴雨均可通行。至今保留下来的几段岩条石古驿道中间,尚可见较深的独轮车压痕和负重的骡马蹄窝。路旁古树众多,多为古樟,还发现有清代指路碑。
走在古驿道上,游走于历史的长河中;觅寻前人的足迹,和历史来一次时空对话;揭开荒草掩埋的脚印,让尘封千年的古道重见于世……
郑重声明: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及出处,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作者简介:阳光球,曾用名阳冠秋,笔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于70年代末,公务员,中国原创文学网会员,在诗歌、散文等领域略有涉猎,文笔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见各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