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禹钧瓷——河南禹州闵庄钧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2020-09-30 09:42:02 作者: 华禹钧瓷——

闵庄窑址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元末到明初阶段,即本次发掘的第四阶段。产品以钧釉瓷器为主,还有少量白地黑花瓷器,部分制品质量很高。这一以考古地层为基础的发展序列的建立,完善了已有的钧瓷年代发展序列。在第四阶段可以看到制品的特征有所变化,钧釉瓷器的生产从十分粗糙,釉的流动性很强,釉色不匀;再次变得精致而规整,釉色匀净光润。将来通过细致整理,还可以将此阶段分为元代后期和明初两段。有文献明确记载钧窑在明初是用于贡御的,而禹州诸窑址明初钧瓷生产质量的重新提高,应该是大规模生产贡御瓷器的重要基础。此外,闵庄窑址的生产,在钧釉瓷的早期生产和晚期生产之间,夹有一个大规模生产化妆白瓷的时期,这对于我们研究钧窑影响的地域扩张与收缩过程,也具有启发意义。

二、大体可以判定在钧窑闵庄遗址,钧瓷的生产延续到了明初。我们在闵庄C区发现了叠压关系清晰的地层,在最晚也是最丰富的地层中,以钧瓷为主,伴随出土有白地黑花瓷片,特别是地层中还出土了少量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片,使地层的年代可以确定为明代初期。这一组地层构成的生产阶段从元代晚期直到明代初年。闵庄窑这个时期的钧釉瓷器从制作粗率变为精细规整,部分产品质量较高,器物厚重而规整,釉层较厚,匀净而光艳,还出土了一些内壁施天青釉,外壁满施紫红色釉的瓷片,与钧官窑花器的特点十分相似。

三、清理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包括6座窑炉,2个作坊。其中三号窑炉为半地穴式馒头窑,与北方地区其他窑址发现的砖砌馒头窑有较大不同,整体上为土洞式,仅火塘部分的挡火墙为砖建。这种土洞式或半地穴式的窑炉在以往对钧窑的调查、发掘中已有发现,但各具特点,Y3的结构也十分特别,火塘相对来说较大,由于窑门被匣钵堵死,在右侧开进风口,烟囱则比较细小,为此前北方地区未见的结构,较为特殊,从地层关系分析,这组窑炉应该是烧制早期钧釉类器物的,这种不同其他地区窑炉的结构应该是适合烧造钧釉器物的较特殊的窑炉型式。

在C区的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在相同的地层中发现了两大两小四座窑炉,表明这很可能是属于一个窑主的一组窑炉;4座窑炉的结构各不相同,显然是不同功用的窑炉,承担了不同生产阶段或烧制不同器物的功能。在附近未发现成形用的作坊,说明这个窑主是在生产中专司烧制的工序,体现出一种达到相对较高程度的分工的商品生产特点。

在A区发现了两座相连的作坊,F1和F2是一墙之隔的窑洞式作坊,禹州一带现在仍然使用窑洞式的房屋,出现窑洞式的作坊在情理之中,只是以往对钧窑的发掘中尚未发现而已,这也是填补了一项空白。在F1中还发现了不明死因的人骨架,与作坊正中的一堆石块堆积在一起,可能代表了一种由突发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现象,成为一个十分稀有的研究资料。

四、通过发掘,表明闵庄窑是一个典型的民窑,以往在窑址曾出土过素胎的花器瓷片,使人们认为当时钧州为官府所供的花器可能由于数量较大,是许多窑场提供素胎坯件,在钧台进行釉烧;抑或是钧台集中生产,其他窑场进行补充的生产方式。而本次发掘中发现的花器凤毛麟角,完全可以否定上述推测。闵庄窑址出土的器物,基本全部是日用类器物,陈设类钧瓷极少,但器型多样,釉色润泽,推测这里在元末明初时是重要的钧窑民窑生产地。其在一些重要的工艺技术上与钧官窑不相上下,表明当时钧州窑业生产的总体水平都是比较高的,这是钧窑进入贡御行列的基础,官窑和民窑在技术上并无差别,我们看到的差别是产品使用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