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拜技术便利,回到历史现场成为可能

2020-09-30 12:09:30 作者: 工业革命以来

作者:庭之野工坊

工业革命以来,拜技术便利,回到历史现场成为可能。留声机记录了柴可夫斯基的尖嗓,原来本尊与激昂乐曲之间,有那么一丝丝儿不一致,更使人们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充满兴趣。更不心说相机,为我们留下中国光绪皇帝的龙颜,而不必对着定妆御图揣摩,没准正是拜拍摄所赐,倒逼宫廷画师在规制内尝试写实,可想而知他们比郎世宁绘雍正相时,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更大压力。影像,不管有声还是无声,黑白抑亦色彩,都是对历史现场最直观的回溯,晚清重臣 李鸿章在簇拥下的步履维艰,与庚子年清国中命运,多么交融。总之,有了记录工具,我们不必全倚史家一支笔,不必重演春秋太史伯仲叔三兄弟的屠祸,还原性与生活气息,让历史真成了可爱的小姑娘。

如果留声机摁下秦扫六国、宣布建朝的典仪,很想知道始皇帝的嗓音是什么样的。如果将摄像机对准王羲之,就能一目了然写兰亭的真相,何须后世书家苦思冥想,顺便提问一句,人谓他的儿子献之青出于蓝,书圣以为如何?如果有相机对准明太祖,便能看清,到底是不是猪腰子脸了。当然,也便没有了当代影视剧的编造改的疯狂呢。

近代以来,在中国存留的影像资料中,京师、沪上、广州,无疑是集中地。以地区一隅可窥全貌,虽不完全,局地可信度是极高的。

在广州,便说说广州。大城之美,原则上辑录1949—2019的广州发展历程,过去的广州不是现在这样,明天的广州又将如何?广州塔高耸且孤独,从飞机上看特别明显,她抵靠珠江新城片区,南望客村片区、让横江割裂。过去这一片,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江景带,今天的小蛮腰周边仍很寂寥,明天或许会形成一个集建筑设计、艺术造型、颜色搭配、花树生态于一体的未来城市聚集区域,未尝不可。你我皆可畅想、规划。从书中串联思绪,和生活的城市多一点联系。尽管我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

中山先生说,广州是策源地的定位。该书辑录1840—1949的广州历程,对近代以后的认知,除了历史书,这本提供了诸多历史的现场感、参与感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向来热衷历史佚事,火车硬座车厢的滔滔不绝,农村协会老年负责人的宏大规划,更不必说北京的士师傅的侃功。作为极注重文化属性的中华民族,这种热衷不正是每一个人身上的底色么。

两本书,以图记事,印装精美,极度舒适。时间上的连续性,好看能懂易得记;加之史料的规范权威,无疑是现在了解历史的可靠素材。

我常笑说,两本书就横跨了1840以来的脚下土地。图三是我参与设定的版式,做报纸、搞杂志,慢慢摸索做书的趣味。

只是,我又想到,我的老家却没有上溯至1840的照片,就连许多流俗、掌故和能人异事,也都留不住。连最老的树,也不过50年而已。一个明明古老却空白的山沟。在那里,我才不叫外来务工人口。我应该做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