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宜慢,心宜善(深刻)

2020-09-30 15:18:33 作者: 言宜慢,心宜

杰出代表王导

琅琊王氏自王吉时,才开始有人为官入仕,到王祥时,则已闻名朝野。

而把这地位推向顶峰的,则是两晋时的王导。

王导出生于西晋,与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是好朋友。

王导敏锐地意识到,那时的西晋已经有了亡国之兆,因此建议司马睿镇守建康(今南京),为建立新的国家做准备。

尽管王导非常受司马睿的看重,但他并没有以此为契机独揽大权。

而是与人为善,积极帮助南方的豪门望族来为司马睿做事。

这种“行宜善”的作风,让琅琊王氏在江南受到了广泛的拥戴。

不久后,西晋果然灭亡,司马睿顺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十年之后,武将苏峻作乱,把皇宫烧为一片瓦砾。

因此平乱之后,朝中有人主张把都城从建康迁出。

温峤主张迁往南昌,陆晔主张迁往会稽。

而王导呢?则主张不迁都。

王导认为迁都之事重大,不可轻易提出。

如果能够“镇之以静” ,则“群情自安”。

也就是说,做事应徐图缓进,多为民众着想,这样国家自然安定。

“镇之以静,群情自安”,这八个字是王导的政治方针和处世态度。

以此为基准,他制定了“清静”、“宽惠”的政策,稳定了局势和经济。

我们可以看出,“清静”、“宽惠”和谨言慎行、与人为善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是“言宜慢,人宜善”的扩展与升华。

所以说,王导是王氏六字真言的典型践行者。

也正因如此,王氏一族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后来东晋灭亡,宋、齐、梁、陈相继登场,皇上虽然变来变去,掌握大权的却始终是王氏一族。

不过,隋唐灭陈之后,大力打压豪门世族,琅琊王氏于是渐渐陷于沉寂。

但这不代表六字真言失传了,它仍然被王氏子孙牢记于心。

多年以后,王氏一族又凭着这六个字,再造辉煌。

开宗立门者王祜

时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王氏传人王祜历经后汉、后周两朝,又在北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因才能出众,王祜屡次被加官进爵,官至户部员外郎。

这个官职地位崇高,属于皇帝的近侍,可见王祜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

那时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有所猜忌,因此对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也是相当不放心,总担心二人会狼狈为奸以图谋不轨。

加上当时符彦卿确实没什么政绩,所以赵匡胤就让王祜搜集符彦卿的罪状。

赵匡胤还许诺王祜,一旦扳倒符彦卿,就让王祜做宰相。

王祜经过几个月的仔细查访,发现符彦卿虽然有些不合适的地方,例如对下属管理不够严格,但是除此之外并无劣迹。

至于赵匡胤所担心的谋反行为,则毫无证据。

于是王祜如实上报,并且以一族百口之命力保符彦卿,还劝赵匡胤说:

赵匡胤不以为然,但是终因没有真凭实据,而没有对符彦卿痛下杀手。

当然,王祜因为没有扳倒符彦卿,自然也没能当上宰相。

后来,王祜在府中种了三棵槐树,说:

当时,世人都认为王祜言缓、行善,其福德必能荫佑子孙。

果然,他的儿孙均位列三公。

从此,似乎已经湮灭的琅琊王氏,以三槐王氏的堂号重出江湖,为世人瞩目。

王祜践行了始祖王吉的六字真言,并把它做到了极致。

王氏也由此重又崛起,开启新一轮的灿烂辉煌。

纵观千百年间,琅琊王氏爵位蝉联,皇后、驸马众多,各级官员无数,高官名爵者也数量可观。

不仅如此,他们的文化成就也让世人刮目相看。

王氏族人通典章制度,工书画,擅诗文,甚至在史学和儒商文化中都颇有影响力。

而这一切,皆始于当年王吉的那六个字。

言宜慢,心宜善。

凡事不必急着表态,不必急着争先,谨言慎行方为上策;

凡事务必替人着想,务必心存好意,善良悲悯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