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郭沫若《水调歌头》谁更胜一筹?

2020-09-21 14:32:54 作者: 苏轼与郭沫若

古人云:“谦虚日久人人爱,骄傲日久成孤人。”这虽然是一句谚语,但蕴含的深意和生活经验却十分厚重。谦虚是一种美德,不仅会受世人尊崇,更会让自己左右逢源,人生气象朝气蓬勃。

康熙年间秀才郑板桥更是在对联中写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出自。”众所周知,这个对联是在劝诫世人,做人要向“竹”和“梅”学习。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

四川自古人杰地灵,特别是两宋时期的眉州,也就是如今的眉山市,那文化教育是空前繁荣,整个宋朝共有886人考取进士。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百进士”,即便当时南宋京城所在地的浙江亦难以望其项背。眉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

被后世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是眉州眉山人。苏轼不仅文写得好,书画也是一绝。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为一名文学家,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自成一种文体,苏词的历史性贡献甚至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如此高的成就,有“百代词圣”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著名学者黄锦祥这样评价苏轼:“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在这里拿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欣赏一番,主要感受作者那种心境和意境。

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不仅气势磅礴,更是蕴含了深深的情感与寄托,把人世间的情情种种表露得淋漓尽致。

苏轼才高八斗,名誉声望极高。敢狂傲的自夸比苏轼更厉害,郭沫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由如此的自信,郭沫若自然也是有实力的。他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就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从此以后便开启了平步青云的学者生涯, 1930年便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更是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在这些光环的照耀之下,本就狂傲的文人开始挑战领域内的“高手”,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此时的郭沫若根本就不把苏轼这样的文学家放在眼里,对于上文提到的《水调歌头》更是嗤之以鼻,为了展示自己的文学实力,自己也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归途》,内容如下。

这两首词其实写得都很不错,而且“瞬息乘风万里”与“我欲乘风归去”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因为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最终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意境。苏轼没有坐过飞机,他感受不到万里高空俯瞰的壮观,但他有乘风归去的豪迈,这样的境界,常人却难想到。

有诗云:“平生多负气,志学藐苏韩。”苏韩指的就是苏轼和韩愈,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郭沫若不仅要挑战苏轼,连韩愈也没能逃过。当年有一位名叫李绍朴的才女,她非常仰慕郭沫若,特地赠诗两首以示崇敬。郭沫若便和了两首诗给李绍朴,这是其中一首。

两首词的完整版都已经呈现了出来,苏轼和郭沫若其实都写得很好,但要放在一起相比,苏轼的词犹如天空中翱翔的雄鹰,而郭沫若的词这立马变成了树枝上的麻雀,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不得不承认,郭沫若的文学水平很高,他获得的成就以及《水调歌头.归途》这首词本身,足以证明其优秀,但要知道天外有天,认为有人,过于狂傲只会自取其辱,人设也会大打折扣。

最得罪人的做法是什么?那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去证明别人的无能,更何况郭沫若根本就没办法用自己的才华去证明自己比苏轼更优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