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是曹操赐死了儿媳妇崔氏,而不是杀死了儿媳妇,别看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赐死是古代君王对有身份的人,比如权臣、皇亲国戚、贴身家奴等人,采用赐毒酒、赐白绫等物令其自尽的制度。
比如历史上的和珅虽然是清朝最大的蛀虫,但由于位高权重,也曾为大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嘉庆给了他一个面子,选择赐白绫令其自尽。
换言之,一般人还没资格享受这一制度。
<崔氏>
杀死针对的是一般人或者罪大恶极的权臣。结果一样,但性质不同。
从赐死和杀死区别来看,曹操的儿媳妇崔氏所犯罪行并不严重。至少没有像朱元璋用“斩立决”那样对待儿媳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崔氏所犯的错误几乎微乎其微。
那么曹操的儿媳妇犯什么罪了?曹操是出于什么心理处死了儿媳妇?
首先介绍一下曹操儿媳妇崔氏的情况。
崔氏是曹操第三儿子曹植的原配,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
曹植就是历史上被哥哥魏文帝曹丕逼着七步成诗的才子,他所做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成了规劝“兄弟阋墙”的佳作。
<曹植>
崔氏出身于北方著名的家族“清河崔氏”,她的叔叔崔琰是曹操的谋士。崔氏属于“官二代”范畴之列。
据《魏晋世语》中记载,崔氏衣着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崔氏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亲们看到了吧,崔氏穿的太漂亮,让老公公赐死了。这要是发生在现代,我估计曹操会被人骂死。
“儿媳妇穿得薄、漏、透华美,老东西闭眼装看不见不就得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在汉末三国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战争的缘故,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家家无隔夜之粮。曹操是汉朝丞相,他有责任为国家制定勤俭节约的制度。
为此曹操下令禁止酿酒、饮酒和穿丝绸等贵重面料的衣服。
<孔融被杀>
酿酒会用到粮食,有和百姓争口粮之弊,故禁止饮酒和酿酒。穿华贵的的衣服有奢侈浪费之意。
曹操一生奉行节俭的理念,这和古代生产力低下有关,老百姓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又没有工业基础,魏国GDP平均不到一分钱。谁不想吃好穿好的,但是国家经济不允许。
曹操位高权重,名为魏王实为皇帝,即便拥有如此身份的人,死前吩咐儿子们:“我死后不坟不树,一定要薄葬”。
然后对身边的妻妾说:“我死后,把家里的胭脂香粉分分吧,在铜雀台供奉我的牌位,布璋用七尺粗布即可。每逢初一十五,给我上柱香就行了。没事的时候别乱走动,在家做点针线活,做点鞋子拿到集市换点零用钱”。
这就是成语“分香卖履”的来历。所有这些说明曹操对勤俭节约的刻骨铭心。
<崔氏>
曹操一生最恨的就是铺张浪费,事实确实如此,曹操在发布禁酒令不久,他的谋士孔融竟然私自酿酒,被曹操得知,然后毫不手软处死了孔融。
曹操是赏罚分明的人,对国家如此,对家庭也如此。
曹操的家庭观念很浓,对儿媳们很尊重,比如对待大儿子曹丕的老婆甄宓。那时曹丕还当世子,曹丕宴请当时的文坛好友等诸属官,命夫人甄氏出拜,在三国时,主妇在宴会出拜是待客之道。
<甄宓>
当时邀请的有吴质和刘桢等宾客,其他宾客都对甄氏低头行礼,只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氏,曹操听说后,严厉地处罚了刘桢,刚开始将他判决为死刑,后来免去死刑发配为苦役磨石,吴质因此也受到牵连。
从这件事来看,曹操赐死儿媳妇崔氏并没有其他阴暗心理,甄宓是北方第一美人,她比崔氏漂亮百倍,和南方二乔相提并论。当时有北方有甄宓,南方有二乔”之说。由此推论,曹操并非对儿媳妇有所企图,也不存在有什么阴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