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一直是中国建筑所具有的内涵,也是它发展的目标。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哲学观念,例如天人合一、仁义、中庸、中正、质朴等。社会与文化的驱力的确主导了建筑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则表露了人们对自我意识和社会整体性的理解与实践。
中国传统建筑能从形体上辨识出来的大致只有这四种:大屋(殿、堂、厅);二层或多层的大屋 ( 楼和阁);亭以及廊或是独立式的走道。这四种形式都是基于相同的建筑原理建造的,无差别地一体适用于家屋、寺庙、学堂和衙门。下面我们就从“堂”和“亭”这两种建筑形式所具有的内涵和与之相关联的日常生活阐述其在宋代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一、中国建筑的“亭”与“堂”
1、亭
亭子是一种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无墙体(或一侧无墙体)的空间通透的建筑物,但是亭并未在传统院落建筑的正式布局被明确界定出来,而是往往被整合在园林或是自然景观里面,如亭多设于园林、名胜与通衢之处,有时也建靠在山顶、水边等地。
亭是园林建筑中的关键要素,与其他如石头、树和水这些被驯化了的自然要素不同的是,亭完全是人造的,而且它能反之彰显出创作中的个人性诉求。除了能提供一观景场所之外,亭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乃是种个性的表达。从古至今,我们所知比较有名的有沧浪亭 、醉翁亭、放鹤亭等。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说,中国的亭大致分:三角攒尖顶亭,正方 形、六角形、八角形的单檐或重檐攒尖顶亭、正脊顶亭、组合式亭、半亭,还有现代工艺的运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出的各种亭式。
2、堂
《园冶》上说:“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堂在中文辞典里涵盖着许多解释。正房,高大的房子;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等等,也就是说古代厅堂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地位至高无上。所有这些意义似乎提示着一定程度上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总体上,屋宇内的厅堂是一处由法令和传统认可的地方,用以举办正式典礼和综理家族事务。
在古代,我国传统厅堂陈设讲究严格有序、中规中矩,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方式摆放、体现庄重、高贵的气派。尤其是正厅,这是迎接宾客、喜庆祭祀的场所,空间宽敞规整,通常都有前后门,是由外进入内屋的通道,故厅内严整静穆。
同时厅堂也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厅堂是供主人会客的主要场所,它们的位置一般都居于园林中的主要地位,既与生活起居部分之间有便捷联系,又有观赏室外景观的良好视野,其建筑的面积也比较大,当厅堂完全融入在园林之中时就产生了一种四面开敞的视野。
二、建筑的“亭”与“堂”的所具有的社会内涵
“亭”和“堂”的不同的实体设置以及与它们相联结的日常生活,在建构及强化个人与社会这两极性范畴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镌刻于其名称之中的意涵也有不同。
1、“堂”的实践功能的变化和影响
在古代,不论是堂的大小还是结构的复杂度,都要按照屋主的社会政治地位依礼法建造。举例来说,编于西汉的《 礼记》 阐述 “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由此可见高度乃高贵身份的象征。
唐朝明令严格禁止皇室以外的成员在其厅堂造藻井及重拱;三品及以上官员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五开间深度超过九开间的大厅;五品及以上官员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五开间深度超过七开间的大厅、六品、七品及以下等级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三开间深度超过五开间的大厅;平民则更进一步受到限制,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三开间深度超过四开间的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