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赠品:唐朝笼络人心的“门荫制”,为何成官员眼中的鸡肋

2020-09-20 16:03:48 作者: 廉价的赠品:

在唐朝初期,为了笼络人心启用了“门荫制度”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在那个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渐渐稳定,“门荫制”渐渐成为了官员眼中的“鸡肋”。

一.“门荫制”为笼人心

1. 唐初社会现状

在唐代初期的时候,世族门阀以及地主阶级对于唐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上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发现唐王朝的建立者以及在那个时候的很多重臣都是士族集团出身,这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其是本就代表着世族门阀的利益。在这同时,唐代刚刚从隋朝手里夺来的江山还没有实现绝对的稳定。其需要可以得到各个世家大族的支持以此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求。

据唐初制定的氏族家谱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八年的时候下令官员对于天下的各个氏族按等级分类。在分类完成之后,其再三斟酌仍然把博陵崔氏放在了首位。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门阀政治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实在唐朝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据李慈铭所写的相关描绘道,唐代时候的世家,最盛的是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这六个氏族。

2.笼络人心为目的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士族不仅仅垄断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大权,还完成了对于国家选拔官员制度的绝对控制。而到了唐朝初期,门荫制也还是不可避免地带着维护士族利益的烙印,其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于当时士族权贵利益的维护。而本质上其就是唐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以此来维护并且扩大自己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一种特权制度。

“笼络人心”是其的绝对目的,其希望可以通过“门荫制”来使得臣子可以一心一意地服务于皇权。试想,官员本就是“门荫制”的受益者,怎么还有理由不对施行制度者——皇帝感恩戴德呢?其对于统治阶级对于官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依托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借助着门荫制来实现自己对于官员和世家大族的笼络,从而达到朝廷的团结和稳定。据相关文献记载,唐朝建国之后设立了弘文、崇文两馆专门为一些高官士族的子孙来提供一条通过门荫来踏入仕途的坦途。

同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朝廷大臣子女都可以通过自己祖辈的荫蔽进入朝堂,并且可以得到七品及以上的官位。比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其的小儿子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成为了驸马都尉,最后官至太府卿以及散骑常侍;唐高宗时期的民部尚书裴矩的儿子官至青光禄大夫和太子左中护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接受门荫制进入仕途的官员非常普遍。

而到了武则天统治的时候,其为了可以“笼络”中下层官僚地主的心,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也提高了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僚的地位和特权。至此,门荫制也就开始向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员开放,而与此同时,其也在《姓氏录》中进行了很明确地规定:只要官阶在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进入士族阶级。最终,武则天也很顺利地利用门荫制完成了其笼络人心的目的。

二.本是“礼物”为何被放弃

1. 官员观念的转变

门荫制度虽然为唐朝政府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人才,可是在唐代中后期的时候开始,门荫制度慢慢走向了衰落。伴随着唐朝社会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门荫制的衰落似乎成了一种必然。其实在唐太宗时期的选官制度就不仅仅是门荫制度,科举制度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其也拥有了仅次于门荫制度的一大重要选官制度。

而其之后迅速地发展的同时,门荫制度也逐渐地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其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当时很多高官士族慢慢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通过接受父辈的荫蔽来踏上官途,其开始重视科举制度对于选拔官员的地位和影响。于是其开始绞尽脑汁来为自己的后代找寻新的入仕道路,这也就使得很多本可以通过荫蔽直接进入朝堂的王公贵族子孙都舍弃掉门荫制度转而通过科考来踏上仕途。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