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银”为什么没有养出清官?且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清朝官场

2020-09-20 16:05:02 作者: “养廉银”为

和珅剧照

2:皇权高于制度,监督软弱无力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皇权一直凌驾于制度之上,这就意味着皇权甚至可以带头侵吞财产。皇权超越法律之上,实质上会造成法律惩治腐败的机能大大削弱 ,皇帝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他所宠幸的贪官污吏逃避法律的制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和珅。

他在乾隆朝当权二十几年,贪污财富,无恶不作。然而由于乾隆的庇护,终乾隆一朝,压根就没人敢把他怎么样。并且,在具体操作过程还会因其个人性格因素使制度朝令夕改。皇权带头侵吞社会财富,虽然没有人敢明面上说,然而却无疑鼓舞诱惑了官员们去争相效仿。

因此,由于雍正之后监察体制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其固有的软弱与妥协也让他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监察作用。最终:

在这种风气之下,养廉银甚至成为了贪官污吏的锦上添花的收入。该怎么贪还是怎么贪,甚至比原来贪的还多。事实上,严格无比的法律一直是官僚清廉的核心依仗。一旦监察体制失效,惩罚的体系失去震慑,则官僚腐败就会成为滔滔洪水,根本无法阻止。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就是严格执行的法律,只有法律制度得到严格贯彻,所谓的“养廉银”制度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执行。如果法律失去效力,所谓的“养廉银”除了能够顺利的变成贪官污吏嘴里的肥肉,又能成为什么呢?

3:朝廷政策模糊,执行政策不彻底

一开始的养廉银制度确确实实是为了保证官员的日常生活与需求。然而,随着制度不断推进,慢慢的这个养廉银制度就变味了。一开始是要向国家再交出去一部分的钱,到了最后更加过分,甚至地方的政府日常运转,都到了要靠养廉银来支撑的地步。

雍正二年正月,河南巡抚石文焯:

到了后期,养廉银与地方公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嘉庆时期直接就成了:

当养廉银又再一次的成为了你公家办公的费用的时候,又如何能够用它来“养廉”呢?这种简直是自我打脸的行为,自己就亲手葬送了自己所设计的养廉的初衷。所谓的办公费用,则再一次的将公私之间混为一谈,这种刻意模糊化的遮遮掩掩,又再一次的滋生出无数或明或暗的交易,腐败又再一次悄然增长。所谓的“养廉”,最后也不过就是一纸空谈罢了。

结语

官场的清正廉洁是国家可以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清朝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却始终认识不到官场腐败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金钱上的贪婪,而是权力上的争夺,利益集团的碰撞。所谓的敛财只不过是权力争夺之后的利益分配罢了。

而另一点他们始终意识不到的,则是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在一个最大的贪官就是皇帝的朝廷里,想要靠着区区的几百两银子就让官员清正廉洁,那简直就是笑话。臣子给皇帝贿赂叫尽忠,皇帝巧取豪夺搜刮财富叫理所应当。皇帝的宠臣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监察部门因为人情的制约而始终畏首畏尾。所谓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在帝国最大的几个权利者面前甚至还不如一张废纸。当人为的因素能够顺利的凌驾于制度保障之上之时,这个制度从内而外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雍正时期的“养廉银”制度虽然最终没有养来帝国的清官,甚至还加速了帝国的腐败。然而,其实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官员需要基本的,较高的俸禄来抑制贪污,而这背后需要的,更多的是监察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政治体系的重新解构。

文献参考

1:《清史稿》——————————赵尔巽

2:《东华录》——————————王先谦

3:《中国文化史》————————柳诒徵

4:《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