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菊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2020-09-27 20:58:15 作者: 陶渊明的菊花

他在这里招待主簿以及还有一些交好的地方官员,而他自己又总有酒,证明土地带给他是相对的富庶和安定。但从他招待客人的随意和率真,这种富庶是有限的,没有婢女帮忙斟酒,是家常朋友的对饮,虽然有地方叫做轩,是一个普通木头做的亭子更说得过去。

而他还有五个子女。

陶渊明此时的生活,其实已经彻底农民化了。他在被窗下种下秋天的葵,在南边的土地上种下禾苗,有客人来时,让妻子抱着孩子,一起和客人登高远游,这是农民的质朴。主要的时间都花在耕耘,收获,其中自然有着艰辛。也有着农民似的生死观,”死去何所惧,托体同山阿。“

正是如此的达观,和土地上的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让他去做官僚和层级管理,是与精神世界相冲突的。他此时是道家似的融入自然,而非儒家的建功立业。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

这首诗用菊花自写,芬芳的菊花开在了树林边,有青山陪着,如此傲然的姿态,它是霜雪中的英雄。

这其实是一种生命观。陶渊明在世路上的坎坷,见证了仕途不是他的愿望,而秋菊虽然临霜,它却是找到了自己世间的位置。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陶渊明,他是一个在中年之后定位了自己,并接受命运的人,他不像隐士,更像是脚踏实地,回归土地的农民。

当然,前提是他有一定可以耕种的土地,第二,他有做农民的内心,第三,他愿意吃苦。

后人拔高了他的傲然,所谓不与世俗合作。但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醉心土地和田园,我看到的是热爱。而很多人只把田园作为遥远的诗和远方,是吃不了陶渊明的苦。

他的伟大不是诗里美景,是身体力行,过自己愿望的生活。因此他成为很难超越的标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