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半生的刘备,伐吴时突然“不会用兵”了?夷陵之败没那么简单

2020-09-29 05:37:33 作者: 戎马半生的刘

事实是,蜀汉想要吞掉东吴,无异于痴人说梦,刘备最好的选择便是此时接受孙权的求和,拿一些实惠,重新建立孙刘联盟,但是刘备被眼前的假象蒙蔽,一步步陷入陆逊和孙权布置的陷阱之中。

如果说夷陵之败是因为刘备“不知兵”,不如说是刘备“骄兵必败”,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蜀汉的难处

除了刘备本人的错误导致夷陵之败外,蜀汉自己的难处也掣肘了刘备的攻势。

补给困难。蜀汉的战线很长,从成都到夷陵,中间横着一座大巴山山脉,这座山脉斜贯长江南北,既是蜀汉的屏障,也是蜀汉的阻碍。

想在如此复杂的地形间运送军需粮草,别忘了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绝非专属于秦岭。

水路优势,无法利用。蜀汉对东吴有一个巨大的地理优势,那边是蜀汉在长江的上游,东吴在长江的下游,如果顺流而下,蜀汉进攻东吴的节奏便没了崇山峻岭的阻碍。

可惜的是,蜀汉的水军太弱了,东吴的水军又太强,如果蜀汉水军顺流而下,结果是败得更快,而且只有全军覆没一途,毕竟蜀汉的水军想要与东吴竞速,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镇北将军黄权曾对刘备说道:“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

没办法,刘备只能眼看着这个优势借不上力,只能放弃水路进攻的优势。其实,从这点来看,就能见微知著,刘备伐吴更多的是急切心作祟,其实准备并不充足,如果花费数年时间,培养一支强力的水军,水路并进之下,东吴恐怕难以招架。

人心不齐。三国时期,一直都认为曹魏得天时,东吴得地利,蜀汉得人和。在笔者看来其实不然,得地利的当是蜀汉,却缺少人和。

当刘备提出伐吴大计时,蜀汉不仅缺少人和,而且还严重缺少人才,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镇守成都,马超镇守西羌,只有一个赵云可用,赵云却并不赞成刘备伐吴,被刘备留作后军,以做接应。

诸葛亮曾经说过一句话,感慨法正不在,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伐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刘备伐吴一事,诸葛亮内心也并不赞同,只不过他没有出口阻拦,因为他张口阻拦刘备,则蜀汉内部就真的要乱了。

所以,诸葛亮只能在事后,发出此等无奈的感慨。

诸葛亮早就定下“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的方针,尤其是这条“外结好孙权”,尤为重要。

因为诸葛亮深知,蜀汉此刻吞不了东吴,即便吞了东吴,也会被强大的曹魏在蜀汉立足未稳之时趁机攻克东吴旧地。

刘备直到在白帝城频频垂危之时,才明白诸葛亮的苦心。孙权也在赢得夷陵之战以后,依然表示出对蜀汉的友好,派太中大夫郑泉 “ 聘刘备于白帝 。 ”

显然,孙权早就明白,孙刘联盟此刻不能破,他们互相搏命,只会令虎视眈眈的曹魏,加速统一的步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