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骥才《艺术家们》:我这一代人的生命史

2020-09-29 09:42:02 作者: 专访|冯骥才

“确实,在这部小说里,它们都在。”冯骥才如是说。

巴金女儿李小林(右)是冯骥才的文学知己。图片来源:巴金故居俗世奇人写完了,要多写自己了

有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过往的《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多写的是天津老城,但这次《艺术家们》更多着墨的是天津的前“租界区”。

“我在文学上有两张面孔。一张面孔就是从《三寸金莲》到《俗世奇人》,还有一张是从《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到《艺术家们》。无论语言、气质还是审美,这两种面孔都完全不同。”冯骥才说,这和天津这座城市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的“租界”和老城“完全是两码事”。

天津的老城在北部,那里的人都说天津话。天津的“租界”则在东部,那里全是洋房,人们说的是普通话。冯骥才祖上是宁波人,父母来天津做买卖,他从小就在天津的“租界区”长大,就住在《艺术家们》里写到的五大道上。

“我写的‘俗世奇人’都是天津老城里的人。老城里的人把我们‘租界区’叫‘下边’,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我们管老城那儿叫‘上边’,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地区。我写老城,是把老城作为‘他者’来写,用的是一种文化的眼光。我喜欢从文化的角度来写独特地域文化铸造的集体性格,这么写很过瘾。但我写‘租界’,就是写我自己。过去我一直很少写自己,在1980年代写了一点,后来就一直做文化遗产保护了。”

今年春天,《俗世奇人》第三本完成了,与前面两本汇成了《俗世奇人全本》。冯骥才坦言自己决定不再写这个系列了,“这样的一种语言,一种审美,一种地域性格,我已经把它写出来了,所以不再写了。我要写另外一半,那些故事在租界里边,有我熟悉的人,有我心中的事。 ”

因为来了上海,还有人特别问他,从天津的老租界区到上海,两地有什么不同吗?

冯骥才和巴金,1980年代摄于巴金寓所。图片来源:巴金故居“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做得比天津好,很精致、很认真。”冯骥才不假思索道,“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说上海的市民为了保护他们的老房子会在一起讨论。巴黎也是这样,保护老房子的委员会都由当地的原住民组成。一个地区的老房子,它的主人不是政府官员,不是学者,而是当地的人民。只有人民热爱,文化才有价值,才能真正保住,真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