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奇幻中秋词,无一生僻字,豪放浪漫却不输李白

2020-10-01 00:03:01 作者: 辛弃疾一首奇

常言道“观其字知其人”,此话不无道理,不过这里的“字”,应是指书法。性情刚正者,字古拙雄浑,结构大气恢弘;行事洒脱奔放者,字飘逸如风,灵动飞扬;为人敦厚者,字也显得雅正柔和。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情志,不仅会通过写字体现出来,更会体现在言行举止当中。所以,“观其行知其人”、“观其言知其人”同样成立。

就像古代的文人,很多因为社会地位不高,没能在正史上留下传记,但是通过他们的诗词歌赋,后世却能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人生。

说起杜甫,我们便脑海便浮现一位紧锁眉头的儒者,然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因为从他的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博大无私的胸怀。

李白志向高远,却又孤傲不羁,他想和鲁仲连那样,横空出世,立下不世之功,然后飘然隐退,深藏功与名。所以诗中总有一股豪放浪漫的色彩,后世的印象中,李白也是潇洒不羁的。

在读辛弃疾额诗词时,我们便能感受到他的金戈铁马的豪情,收复中原的壮志。从辛弃疾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知道他屡遭挫折,他也有过迷茫和失望,但是他从来没有灰心和放弃。

公元1174年,辛弃疾南归已经十二年,期间,他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辛弃疾不是空喊,他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上书之时,他曾献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北伐战略,可惜皆未被采纳。

这一年中秋,辛弃疾想起了曾经在义军吹角连营的时刻,想起了许多好友,心中无限感慨,于是他提笔填了一首《太常引》,送给一名叫做吕大虬的好友。

这首词非常奇幻,辛弃疾巧妙的与神话结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首句用极为绮丽的意象,描写了中秋之月。一轮皎月在夜空无声流转,月光洒在人间,如无边的金波,抬头望去,明月又像是被重新磨亮的圆镜,飞向了天河。

辛弃疾想到四次奏议、两篇军事论文皆被忽略,心中愁苦,这倒不是他心里脆弱,经受不住打击,而是时间不等人。一晃十二年,人生有几个十二年,所以辛弃疾不由得问月:白发日日增多,实在是欺负人,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望着清冷澄明的月亮,辛弃疾忽然想象自己仿佛仙人一般,能够乘风踏云,直上长空万里,大好的江山,尽收眼底,那里有他朝思暮想,渴望收复的中原故土。

想着想着,辛弃疾忽然想要砍掉月宫中的桂花树。中国传统神话中,认为月亮是一座月宫,月宫中有一颗桂花树。词人认为,桂花树婆娑繁茂,遮挡住了月光,砍掉以后,月亮的光芒则能够遍洒人间。

很明显,辛弃疾是表达自己要扫除黑暗,把光明和希望带给广大人民群众。

这首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上了仙山,见到了虎鼓鸾车、霓衣风马。李白还是登着青云梯上来的,辛弃疾直接就乘风上月宫,李白梦到神仙之景,惊心动魄,而辛弃疾还要砍掉桂花树,其豪放浪漫,不输李白。

古来写中秋月者,开阔如“海上生明月”,也都是幽怨的相思之情。辛弃疾却别出心裁,不写思乡,而是体现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