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这些古建筑中的绝美藻井,不去看有点可惜了

2020-09-30 23:23:33 作者: 游北京,这些

关于藻井,有这么一段记录。1931年夏末,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到北平做古建筑调查时,听说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智化寺中的藻井极为精美,便立刻赶往那里。但抵达时,他十分惊愕,最精美的智化殿藻井没了,只空留一个苍白的屋顶,就连寺里的主持僧人都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藻井去向的信息。

那个美丽的藻井去哪了?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人们才知道,1930年正在燕京大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美国人劳伦斯·西克曼,暗中忙碌着一件事:为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搜求东方艺术品。当他偶然见到智化寺精美的楠木藻井时,立刻为之折服,于是就找到一个人称“纪三爷”的掮客,通过他用1000大洋将这个宝贝偷偷买走了。现在,这智化寺藻井收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和费城博物馆。

智化寺智化殿藻井:彩云易散月长亏(现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北京智化寺的藻井原有三块,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顶部,后两方藻井样式、图案差异不大。藏殿的藻井因下方建有转轮藏,构图上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这些藻井的制作工艺精巧,结构复杂,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我国已故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曾讲过:“万佛阁之藻井,金龙盘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1989年,曾是北京市社科院的研究员阎崇年在费城艺术博物馆看到过其中一个藻井,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就感到内心一震,这个藻井简直太华美了。”

什么是藻井?

藻井一般在帝王宝座、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是中古代建筑内顶棚的独特装饰。它一般分为三层,底层为方形,称“方井”,多数由斗拱承托,中层为八边形,称“八角井”,上层为圆形,称“圆井”,这种外方内圆,层叠向上的“井”的结构是有特殊寓意的,一种是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天圆地方”。一种是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即“从人间通向天庭” 。以表达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就是古人认为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由于藻井的特殊寓意,所以发展至唐代时已有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到了宋代,这种限度虽有所放开,但“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发展至明朝,《明会典宫民第宅之制》中又明确规定藻井和各种色彩缤纷的建筑装饰物只能出现在官宦、王公贵族家里。

故宫颐和园万春亭藻井

藻井,如何从简单到华丽

远古时期,在人们没有能力进行房屋露明(“露明”,是指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以外的装修处理,只能随其自然。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初期的藻井上已出现了一些具有西域特色或者佛教风格的纹饰,如甘肃敦煌北魏石窟的斗八藻井彩绘,说明我国在古建筑中,藻井已经是室内的装修之一了,再如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此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构,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丽的演变过程。

莫高窟藻井

汉代至唐初,文献中的“藻井”被称为“平机”或“乘尘”,结构发展成为方井的层层套叠且以圆形花饰为中心的形式。宋元时期,《营造法式》中明确将天花的装修分为三类:平闇(àn)、平棊(qí)和藻井。其中“藻井”一词的涵义就明确为专指天花向上凸起为穹窿状的结构,象征天宇的崇高。明代之后,藻井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而演变为装饰构造,工艺极尽精巧、富丽堂皇,规模也开始增大,顶心用以象征天国的明镜,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到了清代,出现了雕刻有生动的蟠龙,此时藻井的图案装饰转向了龙凤主题,藻井也就改称为“龙井”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