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唐宋八大家,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其余都在北宋时期,为啥?

2020-10-01 20:52:13 作者: 这唐宋八大家

唐诗宋词,犹如一道道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它们是如此的绚烂瑰丽,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时隔千年,再次拜读,仍然会使人引发很深的共鸣。其中,既有悲怆壮烈的家国情怀,又有精湛细腻的文学风采。

唐宋两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有人将其中的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也叫散文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再就是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这些人既擅长吟诗作对,又痴迷于写文著书。唐朝的两位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北宋的王安石和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韩柳欧王曾,苏门三学士

这八大家中,其中有六位都是北宋人士,同时他们和仁宗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巩与苏轼还有苏辙都是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而他们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苏洵是二苏的父亲。王安石虽然与苏轼的立场不同,但两人都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所以,宋朝的六大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同仕仁宗朝,世人皆通晓

在这六人中苏洵年龄最大,他出生在真宗朝,不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仁宗朝度过。剩下的五人,也都曾在仁宗朝中为官,其中很多人都当上了三朝元老。其中,还有很多著名的事件。比如王安石变法,还有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很多人的作品,也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中。

苏轼的最多,比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等,王安石的也不少《泊船瓜洲》、《金陵怀古》、《伤仲永》还有苏洵的《六国论》。

这些人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实,这六个人只是北宋文绩斐然代表。除了他们还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蔡襄,数不胜数。这些人大都曾在仁宗朝生活过,与赵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北宋文学的辉煌,全仰仗着仁宗打下了好的基础。那么,为何在那个时期,频繁的涌现出名师大家,文采奕奕之辈?换句话说,为何北宋仁宗年间文坛如此兴盛?

2. 上有所好,而下必甚焉

"穆穆仁宗,实惟盛德。奉身清约,议论恳恻。学勤讲筵,治法无逸"。北宋文坛风气昌隆,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太祖太宗年间,忙着四处征伐,无暇顾及文学事宜。而真宗又急于应付契丹,以及处理太宗的未竟之业,根本没有空余时间应付。

同时,他们三位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好的教育,因此在文化水平方面也是一般。而赵祯则不同,他从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更有晏殊这样的大儒辅佐,不管与谁交谈,都能对答如流。抛却官家的身份不讲,他更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

因为他自己喜欢文学,所以也希望周边的大臣们都是文人出身的士大夫。官员们想在皇帝面前,从容不迫,首先自己也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正是在仁宗的感召之下,天下文人们逐渐增多。这既是他们修身立命的途径,也是培养自身素质的方法。

况且仁宗本人也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想要和皇帝有共同语言,自己就得先修得一身本事。

所以,宋朝文坛兴盛,与皇帝喜爱文学密不可分。不管是为了投其所好也好,为了仕途顺利也罢或者是出于热爱,总之,在当时学习文化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二)、自上而下倡文学,崇文之风蔚然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